印刷媒介的出现,不仅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成为人们斗争的工具。中国近代史上,曾大力发挥宣传改良、为变法制造舆论作用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