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如下表所示(部分)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比上年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比上年 |
1966年 |
2534亿元 |
+317.3% |
558.7亿元 |
+24.4% |
1967年 |
2104.5亿元 |
-10% |
419.4亿元 |
-25% |
1968年 |
2015.3亿元 |
-4.2% |
361.3亿元 |
-13.9% |
阅读上面的表格,指出导致后两年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
B.国际形势紧张,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备战 |
C.“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
D.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
近代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大宪章》 | B.《权利法案》 |
C.“1787年宪法”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下面对这一文件表述错误的是
A.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
B.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
C.规定国王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
D.使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中共的这一声明应发表
A.西安事变前 | B.八一三事变后 |
C.洛川会议后 | D.九一八事变后 |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 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 B.民主科学 | C.追求真理 | D.平等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