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国民收入中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国营经济 |
19% |
33% |
合作社经济 |
1.5% |
56%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8% |
个体经济 |
71.8% |
3% |
资本主义经济 |
7% |
<1% |
A.1949~1951年 B.1952~1957年
C.1958~1965年 D.1966~1976年
1937年11月,金陵兵工厂由南迁重庆;1938年4月,广东第二兵工厂迁重庆:上海炼钢厂1938年8月由武汉再迁重庆。上述工厂纷纷内迁重庆的历史背景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B.国共两党分裂对峙 |
C.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 | D.官僚资本势力膨胀 |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重工业极为薄弱 | B.深受外国资本压制 |
C.经济结构不合理 | D.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
下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刊载的一幅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它表达的主题是
A.帝国主义侵夺中国铁路权益 | B.清末铁路都由欧美列强兴建 |
C.近代铁路技术装备依赖西方 | D.晚清时期中国进入铁路时代 |
下表是1880~1910年中国部分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变化(%),对图表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年份 |
棉布 |
金属和矿物 |
机械 |
1880 |
24.9 |
5.5 |
—— |
1890 |
20.2 |
5.7 |
0.3 |
1900 |
21.5 |
4.7 |
0.7 |
A.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B.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