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D.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 |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 B.百工亦为本业 |
C.农工比重适当 | D.农工任其消长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 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
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