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阝止,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犹漆黑之以(之)为器 B.(以)缯帛为茵褥
C.既已得(由余)矣,举兵而伐之 D.故霸(于)西戎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国君奢”的一组是()
①饭于土簋,啜于土铏②觞勺有彩,为饰弥侈
③四壁四帷,茵席雕文④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
⑤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⑥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⑤
|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戎的臣子由余,深谙治国之道,他的一席话引起了秦穆公的担忧。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③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上文段中,孔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孝的?他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注]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忧愁、烦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史记•春申君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使赂楚,约为与国与:结交 |
B.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利:使……得到好处 |
C.应侯以闻秦王闻:知道 |
D.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度:估计 |
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面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池,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2)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6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道:学习道理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其皆出于此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
B.文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
C.文中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加以论证。 |
D.为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选文的第②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阐述了“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
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防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吏掖之以出掖:鞭打 |
B.而佖朔望必诣昉朔:阴历每月初一 |
C.是市私恩也市:买卖,交易 |
D.普寻出镇寻:不久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 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③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
B.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
C.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
D.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译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译文: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易》称“《遯(dùn同“遁” ) 》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
逢páng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
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吏奉谒致礼奉谒:拜见 |
B.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杜:关闭 |
C.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宾:归顺 |
D.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过:经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汝殁以六月二日 |
C.少孤,为宗人所养吾属今为之虏矣! |
D.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 |
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 |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 |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B.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C.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D.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2)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
(3)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