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附中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共3题,每小题2分)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将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8.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彰读《诗》《书》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到达
D.斩首获生以千数 生:活人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B.尔其戒之 其孰能讥之乎
C.虏乃退散乃作《怀沙》之赋
D.斩首获生以千数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0.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② 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民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日:“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一日,辞宋将军日:“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一暑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日:“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时鸡呜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麝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粟欲堕。忽闻客大呼日:“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节选自《魏叔子文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技击技击:武术。 |
| B.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好事:喜欢武事。 |
| C.时座上有健啖客健啖:善于说话。 |
| D.饮食拱揖不暂去拱揖:拱手作礼。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
| B.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
| C.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
| D.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铁椎身怀绝技。大铁椎虽然容貌很丑陋,但四五十斤重的大铁椎他右腋下夹着,吃饭和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 |
| B.大铁椎性格豪迈。和陈子灿一起睡觉,夜半时,说走就走;与强盗恶战后,一声“我走了”,便绝尘而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
| C.大铁椎勇猛过人。星夜决斗时,面对来势汹汹的二十多个强盗,大铁椎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顷刻四面仆地,多人被杀。 |
| D.大铁椎侠肝义胆。他看不上徒有虚名的宋将军,但也不愿因自己的灾祸而牵连宋将军;与强盗大战前,他把宋将军送上空堡,并叮嘱其“但观之,慎弗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
(2)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论:议论 |
|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俾:使 |
|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逮捕 |
| D.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叩:询问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
|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
|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
| D.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所给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恬于进取恬:淡泊 |
| B.章累上,不报报:回复 |
| C.落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 |
| 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
| B.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
| C.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
| D.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
|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
|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
|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
(2)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
| B.雎详死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
| C.范雎大供具供具:摆设酒食。 |
| D.与诸侯通,坐法诛坐法:犯法判罪。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
|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
|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
|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
|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
|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
|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髡:剃去头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
|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
| C.会事发觉会:恰逢 |
|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
| B.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
| C.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
| D.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土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
|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⑵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