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 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
宣帝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
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
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阯道御史改:改任 |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
D.褒表忠节 节:节约 |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彦光忧瘁瘁:劳苦,憔悴 |
B.母忧去职忧:父母的丧事 |
C.未几,起令视事视事:治事,任职 |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将:将要 |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 B.①③⑤ | C.①②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阅读训练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进仕,屡次辞去诸侯的聘请。无怀氏、葛天氏均是上古社会帝王。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自娱(yù)曾不吝情(lìn)乐其志(lè) |
B.萧然(xiāo)衔觞赋诗(shāng)葛天氏(gě) |
C.嗜酒(shì)短褐穿结(hè)好读书(hǎo) |
D.黔娄(qián)箪瓢屡空(dān)晏如也(ān) |
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各组划线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登峰造极造饮辄醉 |
B.颇示已志此其志不在小 |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在必醉 |
D.曾不吝情去留而计其长短曾不盈寸 |
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
B.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喜欢读书,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求懂个大概。 |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译: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
D.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译: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关于本文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描述用以自抒志趣的文章,作者是陶渊明。 |
B.本文描绘的是一个爱好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知识分子形象。 |
C.五柳先生喜好喝酒,到亲朋好友家饮酒时总是大醉方休,并且醉后就向主人告辞。 |
D.由于五柳先生品行高洁,因而受到了黔娄妻子的赞赏,称他不因为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富贵而到处投机钻营。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划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徒见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班百者多徒行 |
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 B.①③⑤∕②④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②⑤⑥ |
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⑤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文言断句(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每断5分,共20分)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尝 在 蕺 山 见 一 老 姥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羲 之 书 其 扇 各 为五 字 姥 初 有 愠 色 因 谓 姥 曰 但 言 是 王 右 军 书 以 求 百 钱 邪 姥 如 其 言 人 竞 买 之
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献之工草隶善丹青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子敬五六岁时学书右军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论语·学而》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悟,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
【注】①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 要切磋琢磨。 与孔子交谈,子贡得到了怎样的修身启悟?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学习方法,试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学习之法,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认识。(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