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 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20090505

 

宣帝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
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
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阯道御史改:改任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D.褒表忠节 节:节约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 傅嘏(gǔ),字兰石。
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安之计,是以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

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选项是()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只有司马昭受到了惩罚。
B.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胡人却已逃了回去。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⑵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⑶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连湘、代诸府。于是废橚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敕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之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出相语曰:“今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遂止。乃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竟遣还。未几,燕师起,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及燕兵渐南,与齐泰同谪外。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善上言:“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帝复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读东宫,累太常寺卿迁:升职
B.汉七国非不强,底亡灭卒:最终
C.太孙其言是:认为……正确
D.族人少长皆斩无:没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惠帝皇太孙时先人者制人,毋人制
B.临六师,其谁能支何自解于天下
C.退与泰谋未至京城陷
D.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王子澄“做事不轻易放弃”的一组是
①子澄顿首曰:“不敢忘。②囚齐王榑于京师
③子澄与泰争之④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
⑤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⑥抗辨不屈,磔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子澄和齐泰一起谋划削夺诸王兵权的事,齐泰提出先对付燕王,而王子澄认为应该先讨伐周王。
B.惠帝命燕王议定周王的罪行,燕王上书求救,惠帝看了很悲伤,认为事情应暂且停止,对此王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彼此不一致。
C.为了削弱燕王势力,子澄还与齐泰共同谋划了挑选燕府精壮的护卫归属于宋忠部下以及召集护卫和指挥入京等事宜。
D.王子澄受车裂之刑而死,他的同族无论长幼都被斩了,只有一个儿子改姓名为田经,才得以幸免。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
(2)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
(3)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
①弟:只,只管。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察之盍:通“盖”,大概
B.不若其不道恣:放纵
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及尊职乃:才
D.坦府中请申十日,不听诣:到,到……去

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②吾固宜先命有司。
③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④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⑤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⑥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
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来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
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
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
译文: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译文:

卫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辟命屡至,皆不就。久之,为太傅西阁祭酒,拜太子洗马。(卫)璪(卫玠兄)为散骑侍郎,内侍怀帝。玠以天下大乱,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宝去也。”玠启谕深至,为门户大计,母涕泣从之。临别,玠谓兄曰:“在三①之义,人之所重。今可谓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舆母转至江夏。
玠妻先亡。征南将军山简见之,甚相钦重。简曰:“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问贵贱,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遂进豫章。是时大将军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②,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③,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鄴。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谢鲲哭之恸,人问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栋梁折矣,不觉哀耳。”咸和中,改茔于江宁。丞相王导教曰:“卫洗马明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后刘惔、谢尚共论中朝人士,或问:“杜乂可方卫洗马不?”尚曰:“安得相比,其间可容数人。”惔又云:“杜乂肤清,叔宝神清。”其为有识者所重若此。于时中兴名士,唯王承及玠为当时第一云。
注:①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在三”为礼敬君、父、师。②金声玉振: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中朝:洛阳。江表:长江以南。③指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首的魏晋玄谈风气。
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年老顾:只是
B.长史谢鲲重玠雅:非常
C.子有何而致斯哀?恤:忧虑
D.杜乂可卫洗马不?方:比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后多病体羸 / 兄勉之
B.故时人之语曰 / 门户大计
C.昔王辅嗣吐金声中朝 / 时中兴名士
D.于是女妻焉 / 王敦豪爽不群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卫玠“为有识者所重”的一组是:
①及长,好言玄理。 ②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 ③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④(征南将军山简)于是以女妻焉。 ⑤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⑥杜乂肤清,叔宝神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玠自幼便风采出众,其祖父常常遗憾自己看不到他长大,其舅舅虽然也很俊秀,但在他面前也会自惭形秽。
B.卫玠姿容美丽,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引来很多人观看。他到都城时甚至“观者如堵”。结果被看得多了,就死了。
C.卫玠善谈玄理,见解精到入微。王敦认为卫玠延续了魏晋以来一度断绝了的清议玄谈的风气。
D.天下大乱的时候,卫玠极力劝说母亲为保存家族血脉南下转移,又勉励兄长好好扶持皇帝,以身效忠。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2)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3)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

耶律休哥,字逊宁。祖释鲁,隋国王。休哥少有公辅器。
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败绩,南京被围。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是年冬,上命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翌日,将复战,宋人请降,匡嗣信之。休哥曰:“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宜严兵以待。”匡嗣不听。休哥引兵凭高而视,须臾南兵大至,鼓噪疾驰。匡嗣仓卒不知所为,士卒弃旗鼓而走,遂败绩。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
圣宗即位,太后称制,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杨继业出云州;曹彬、米信出雄、易。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月余,复至。休哥以轻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闻太后军至,彬等冒雨而遁。太后益以锐卒,追及之。彼力穷,休哥围之。至夜,彬、信以数骑亡去,余众悉溃。太后旋斾。封宋国王。
及太后南征,休哥为先锋,败宋兵于望都。时宋将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休哥闻之,先以兵扼其要地。会太后军至,接战,杀敬源,廷让走瀛州。
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选自《辽史》,有删改)
【注】①南京:这里的南京指今北京市。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退却
B.休哥以轻兵之薄:靠近、迫近
C.太后以锐卒益:更加
D.身百战,未尝杀一无辜更:经历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耶律休哥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②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
③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④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
⑤先以兵扼其要地⑥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休哥出身贵族之家,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做王公辅相的才能,乾亨元年深受皇帝器重,耶律休哥不负所望。
B.耶律休哥深知兵不厌诈,看出宋军假降后,规劝韩匡嗣。韩匡嗣不听而兵败,幸亏耶律休哥才得以击退敌军。
C.耶律休哥追随太后南征,为先锋。耶律休哥预先扼守住要道,恰好太后大军赶到,宋军大败,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
D.耶律休哥戍边有方,重视边境的建设,创立轮休法,鼓励农桑,整修装备,教化边境百姓,因此边境安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
⑵ 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