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驻马店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
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黄忠的字),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成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闲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孟达的字)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刘璋的字)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竞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选自《三国志·蜀书》)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3分)
译文:
 
(2) 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3分)
译文:
 
(3)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4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觉懔然,心形俱 肃:恭敬
B. 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 唯当 蚁封耳 就:留下
D. 时人 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3.

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 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 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 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4.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5.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语文新高考博客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 给:供给,施与
B.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 民不 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 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 其家 籍:登记,没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卖所在学田价输官/樊哙侧其盾

B.

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

C.

得珍宝如内藏半/长幼节,不可废也

D.

返汝耕桑/且行千里,谁不知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A.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 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敢一毫越理犯 分:本分
B. 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 使得时则以势 之矣 劫:劫持
D. 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遗善 闾里传 焦仲卿母所遣
B. 其惧人 拒我也夫人 相与,俯仰一世
C. 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 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 终身 行斯言乎 自视也,亦若此也
3.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 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 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 《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⑵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⑶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5.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

下列词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君义甚高,愿 榻 假:借用
B. 景淳 死 竟:居然
C. 以货,遗归 赆:赠送
D. 人用是 疑名 多:称赞
2.

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人莫 我/吾宁 之而受祸 B. 然独好周人急/ 其行最著
C. 他人得/倘育而 风露所感 D. 为报/妻卧草中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 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 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 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 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 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