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云南,滇国也。汉武帝时始置益州郡。蜀汉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仍之。后为南诏蒙氏所据,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既改置中庆路,封子忽哥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孙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为梁王。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会张献忠死,其部将孙可望率余众由遵义入黔,称黔国焦夫人弟来复仇。民久困沙兵,喜其来,迎之。定洲解楚雄围,迎战于草泥关,大败,遁阿迷。可望破曲靖及交水,俱屠之。遂由陆凉、宜良入云南城,分遣李定国徇迤东诸府。而可望自率兵西出,畏知御于启明桥,兵败,被执。可望闻其名,不杀,语之曰:“吾与尔共讨贼,何如?”畏知要以三事:“不用献忠伪号,不杀百姓,不掳妇女,吾从尔。”可望皆许之。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始定洲归,屯兵洱革龙,且借安南援自固。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定国既至,定洲土目杨嘉方迎定洲就其营宴。定国侦知之,率兵围营,相拒数日,乃出降。遂械定洲及妻万氏数百人回云南,剥其皮市中。可望遂据滇,而天波卒走死于缅甸。
(节选自《明史·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传》)
【注】①西平:在今云南、贵州交界一带,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②黔国公、西平侯:皆沐英的封爵。因珍兽云南有功,封黔国公;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沐英一支后裔袭封黔国公,另一支袭封西平侯。
③沙兵:沙定州之父沙源,时号沙兵。
④畏知:金沧副使杨畏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置昆州,唐仍之仍:因袭 |
B.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领:统领 |
C.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故事:旧例 |
D.畏知要以三事要:约定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
D.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供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被南诏蒙氏占领后,经历了郑氏、赵氏、杨氏曰大家族的统治,到大理的段氏时,段氏便世袭该地。 |
B.沐英每次一下小令,各番人部落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到城郭外叩头迎接,浇水洗手之后才启开来看,沐氏家庭也都能继承沐英的功名。 |
C.孝宗皇帝认为守臣言之有理,便答应封沐英的后代为黔国公。从此以后,沐氏家族佩公爵印符,各土司的进退予夺,都要向他们咨询禀报。 |
D.此时正逢张献忠死亡,他的部将孙可望率领余众从遵义进入贵州,声称自己是黔国焦夫人的弟弟前来报仇。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
(2)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 ②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③,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④。谏议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②太子庶子:官职。 ③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④中书二千石:官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案行士卒庐室案行: 巡视,察看 |
B.多所称举贬黜称举: 提拔,举荐 |
C.皆恐惧莫敢犯禁犯禁: 私闯禁地 |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洁白:廉洁纯贞 |
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乃西入秦西:向西 |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 |
C.虽死无所恨恨:忌恨、怀恨 |
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卒然亦可愿【】②【】延入生,为上客③与语,大说【】,拜为客卿
A.①与 ②乃 ③之 | B.①也 ②乃③其 | C.①与 ②以 ③其 | D.①也 ②以 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B.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C.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D.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2)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3)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