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时,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于是他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黄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知道后心里很不满意,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他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苏东坡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说明苏东坡的续诗为什么会犯逻辑错误。
(2)这个事例对我们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有什么启示?
材料:2009年1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会议指出,今年农村工作首要任务:保持农业农村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结合材料,用规律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什么?
某乡政府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为加快水产养殖步伐,每新开挖养鱼池不得少于10公顷……但该乡政府认为,本乡地势高,往年常旱,不适于挖田养鱼。该乡政府又根据近两年市场上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最后决定:扩大棉花、蔬菜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全面拓宽疏通生产河道。当年旱情严重,新开挖修好的生产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种植棉花、蔬菜的经济效益比往年大大提高。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道理说明该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研究制定救援计划,指导开展救援工作。全国各族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使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
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确保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为此,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一系列调控土地的行政性法规。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调整建设用地有关税费政策,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制定和落实土地调控政策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