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科学家声称:设计出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许多科学家都曾担忧,即使人类有朝一日真的发现了外星人,双方也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沟通。但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开发出一套能够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将能够理解并翻译外星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新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科学家约翰·艾利欧特说,这一程序的原理就是将外星语言与地球上的60多种语言作对比研究,看它们是否具有相似的结构。艾利欧特认为,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这种可识别模式恰好可以表明外星生命形式的智能程度。此前的一些研究已表明,在技术层面上,判断某一信号是携带一种语言而不是图片或音乐已成为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艾利欧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程序可以从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人类的所有语言都有一些固定用法的短语,如英语中的“如果”和“但是”等。艾利欧特认为,诸如此类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这种对短语长度的限制好像也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对应。
根据艾利欧特的观点,对于某种外星语言,只要分析语言中固定短语的长度就有可能衡量该外星语言使用者的聪明程度。如果他们比我们聪明,那么这些短语里肯定包含更多的单词。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如名词或动词,即使并不一定要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比如,它可以根据形容词通常紧跟在名词之后的事实,在语句中快速找到形容词。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单词顺序,因此艾利欧特正在整理并组建了一个由60多种人类语言语法所组成的数据库。一旦收到外太空信息,就可以将它与数据库相比较。科学家以此可以判断它是否与人类语言结构相似。当然,艾利欧特也承认,翻译外星语言仍然还需要某种“密码本”。
是否存在“宇宙语”
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人类还未确知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其中包括大面积砍伐西伯利亚的森林,从而在地面上形成火星上可见的几何形状,以及向太空发送摩尔斯电码等等。这些构想绝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早在1896年,数学家和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哥尔登就做过这方面的探讨。他们指出,在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中,数学必定是科学的皇冠,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文明。因此,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被外星人所接受的。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洛依登萨尔循着这一思路,正式设计出一种“宇宙语”。他指出,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所以有可能设计出一种大家都能明白的数学化的宇宙语言。我们可以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可以用短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数字,长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加减符号,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种信号刚发射时,收听到这种信号的外星人也许不会明白什么意思,但在经过类似信号的大量发射后,他们终将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套宇宙语设计得比较周到,但很复杂,它只适宜在我们与外星人建立联系以后,进行长期的信息交换,不适合最初的问候。因此,科学家又设计了一种更加简便明了的图像语言。
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联系
早在17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就认为,数学语言是解读宇宙语言的钥匙。当代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深信,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在论文《宇宙语言:设计、发送与监听》中指出,数学语言具有明确性、单义性、紧凑性、普遍性、抽象性、逻辑性等优点,是星际交流的理想工具。荷兰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汉斯·弗罗登萨尔则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天文学家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然而,印度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森达·萨勒凯却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也许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相同的算术基础并不一定衍生出相同或相识的高级数学。因此,他怀疑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是否可行。
另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2001年3月,科学家利用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将由捷尔缅电子琴高手演奏的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但用音乐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却引发非议,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英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巴利·琼斯就称,这种做法有可能会使地球陷入遭受不友好外星人攻击的危险之中。
(选自《世界科技报道》)
1.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约翰·艾利欧特关于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原理的一项是()
A.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
B.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从外星语言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
C.固定用法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
D.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
2.汉斯·弗罗登萨尔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下列对这种“宇宙语”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
B.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外星人接受。
C.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D.这种“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3.为了解决最初与外星人建立联系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探索,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
B.森达·萨勒凯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差异,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不可行。
C.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并将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
D.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那年,那猴
柳边河
秋收过后,生产队会计稀里哗啦拨弄算珠,根据每一个社员家庭的人口、出工和分配的多少得出哪家该进钱哪家该补钱,准备开分红会。每年此时,段二爷和他的母亲总会有盼头。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能出工的劳力。
段二爷其实并不姓段,也并不是能够称得上“爷”的老头。他叫佟寿,虚岁二十的年轻壮小伙。为何叫段二爷,都是那回看猴戏看出来的。耍猴戏的人姓段,叫段二爷,身材瘦瘦的,佟寿和他差不多。那年秋收后耍猴戏的段二爷牵着一只可爱的小猴来到小村庄里耍猴戏。吃完晚饭老老少少早早地来到生产队的晒谷场上围坐上了。佟寿家离晒谷场近,自然就来得早坐在最前面。耍猴戏的段二爷牵着戴了官帽穿着官服的小猴,提着个小锣咣咣咣的绕场一周就算开场了。猴戏耍得精彩就不必说了,大家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不知那耍猴戏的段二爷变了个什么戏法,把坐在前排的佟寿变成了他自己的模样,那小猴把佟寿当作段二爷在他身上又抓又抚,弄得佟寿不知所措,头发被抓得乱蓬蓬的。身边的人明明看着坐的是佟寿,怎么会成了段二爷,都感到不解。从此,佟寿就没有哪一个叫他佟寿,不管大人小孩都叫他“段二爷”了。
分红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进钱的人家不必说,补钱的人家就得一五一十地把钱拿出来,补给那些劳动日挣得多的。可钱从哪里来?那时候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要想把什么变一分钱是没有什么可变的,唯独自留地里种点辣椒或其他的经济作物,秋后按国家牌价卖给供销社才能变出点钱来,所以每到要分红的时候该补钱的人是愁上眉头。
有的进钱人家与补钱人家相互谈好,答应喊着,等哪时有了哪时给。段二爷没有找哪一家喊,自己的劳力,癞子头上的虱子——跑不脱。他想到的是进现钱,好实现他的愿望。
分红会上,各自揣着的心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像灯火苗一样摆动,跳跃,或被灯蛾扑打得东倒西歪。桌上摆着一沓钞票。段二爷看着那沓钞票逐渐地矮下去,完全消失了,会计还没有叫到他的名字,他全身冰凉。
会计终于叫到他的名字,宣布他应进一百三十元,比去年多了十五元。尽管多了十五元,段二爷心里高兴不起来,当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会计接着念了下一个人的名字。
下一个是佟金银,生产队长,是段二爷亲幺爸,人多劳力少,应补一百五十元。
佟金银当场把二十元现钞搭在桌子上交给了出纳,剩余一百三十元。他望了望段二爷,大声地喊,段二爷,喊到哈,过几天给你。
说话算话哟,幺爸。段二爷只得应承了一句。你放心,男儿汉大丈夫。佟金银拍着胸膛慷慨答道。
腊月说到就到,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忙。段二爷分红该进的钱还没有到手。心里着急,亲自登门要账。佟金银满口答应,行,没问题,等会赶场就给你找来。你放心,好侄儿,下午我亲自给你送来。下午六点钟了,段二爷还不见幺爸拿钱来。一下午他都死盯着佟金银赶场回家的路,眼都望穿了。天色渐渐朦胧起来,他终于看到了一个模糊的人影朝这边晃动。那影子他很熟,不错,是佟幺爸,喝醉了酒,一路乱七八糟地唱着京戏:咣扯咣扯咣……
段二爷心急火燎,不等他咣过来就扑了上去。佟幺爸一把抱住段二爷,好侄儿,我晓得,我晓得,然后用醉气熏熏的嘴对着段二爷的耳朵耳语了几句,段二爷还没愣过神来,佟幺爸用京腔大笑着大摇大摆地走开了。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了,段二爷的钱还是一分没得,别人家热热闹闹,自己家里冷屁熏烟,再也按捺不住,怒火中烧,再次登门催帐。这次段二爷是麻了脸,甚至是开黄腔不认亲了。佟金银,你跟老子拿钱不,不拿老子今天跟你拼了。
佟金银看到一个晚辈指名道姓骂到自己脸上来,又是堂堂的一队之长,顿觉不光彩,恼羞成怒,站出来指着段二爷一阵骂,腊时腊月的你吼哪样?老子又不是说不拿,你那点老子拿不起是不是,老子少喝两杯……
邻居七八个男劳力汉上前各自劝说才算把火扑灭。
年三十,佟幺爸为了表示歉意,置办了年饭把段二爷母子俩请到家里。佟幺爸一阵甜言蜜语劝下三杯酒,然后又亲情加感情滔滔不绝,乖侄儿,幺爸实在是对不起你,今年幺爸确有难处……摆了摆头,叹一口气,举杯同段二爷又连干了两杯接着说,明年,明年补偿你,让你工分挣得更多,幺爸说话算话,绝对不骗你……又是两杯下肚,段二爷不胜酒力,有些昏昏的了。佟幺爸接着话茬把他的意思讲完,明年佟石川家饲养耕牛到期了,我把它转让给你,一年多挣三百多个劳动日呢。你想想,三百多个劳动日一年多收入几十块啦……
段二爷懵懵懂懂地听着,不知什么时候进入了梦乡。等他一觉醒来,已是家家户户桃符更新,噼里啪啦燃放鞭炮贺新春。段二爷被鞭炮声震醒,模糊中仿佛又看到那只猴在他身上抓捞……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段二爷什么样的情感?
小说中的佟金银是什么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说叙写“可钱从哪里来,那时候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秋后按国家牌价卖给供销社才能变出点钱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秋收分红展开的,却花了不少笔墨交代“段二爷”名字的由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重新认知“老戏”的经典魅力(节选)
一般概念中,京剧中的“老戏”泛指建国后到现代新编戏的反义词,但实际上并不准确。近日,戏曲评论家柴俊为在上海图书馆所做的名为《情定四季戏里姻缘》讲座中提到,京剧形成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传统:在谭鑫培逝世之前,形成的称为京剧的第一传统;谭鑫培以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新派名家崛起,梅兰芳以后的京剧传统称为第二传统。而现在通常意义上所称的“老戏”,其实指的是第一传统的那部分。
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来源民间草根的老戏,素来以直白、实际见长,丝毫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男欢女爱根本不会被刻意描绘,至多涉及到婚配问题,也是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另外一个原因,老戏都是男演员编、男演员唱、男观众看的,所以老戏中表现的两性关系完全是男性视角。在老戏的原则里,女性必须贤惠、贞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过去《武家坡》和《汾河湾》都有这样的唱词:“我离家一十八载,不知她的贞洁如何,待我来试她一试。她若贞洁,将她认下,她若不贞,一箭将她射死,转头就走。”放到现代来看简直封建到令人发指,所以现在这些唱词被删去了,但是这就是老戏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
《御碑亭》也是传统老戏中的一个典型。虽说宣扬的是封建腐朽的“太上感应篇”,却也能在今天品出新意和喜感来。
茅盾的《子夜》里面有一个老太爷,天天念“太上感应篇”,一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昏过去。“太上感应篇”开头就两句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御碑亭》的主旨也正是这“万恶淫为首”。一对夫妻感情本来非常好,丈夫去赶考。清明节,娘家要女子回去祭坟,祭完回家的路上下起大雨,她就躲进了一个御碑亭避雨。正赶上另一个赶考的叫柳生春,一看到里面有个妇人,他就不敢进去避雨了。两个人一个在檐外一个在檐内站了一宿。结果因为不“淫”,积了阴德,玉皇大帝决定让他中举。但中举回家后他却因为妻子跟别人在御碑亭呆了一宿暴跳如雷决定休妻。直到玉帝插手才让误会消除。《御碑亭》虽然跳不出伦理、寓意说教,但是在表现上还是颇有人情味。最后,误会消除了,也是符合人伦的美好结局。
看老戏,已经不在于看故事情节,而是听门道、看技术,重新认识经典作品中蕴含、呈现的表演艺术精华。那些历史观念、伦理观念或许已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但是观众仍能发现、审视其中的魅力——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文化中曾有这东西,还是有一种普世价值”,这就是艺术独有的穿越时空的力量。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老戏常常也宣扬一些“太上感应篇”之类的封建腐朽的东西,但现在的观众们怀着别样的情愫,依然可以从中品出新意。
B.今天,在对“老戏”的门道、技术以及蕴含的表演艺术精华的欣赏中,我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魅力。
C.由于时代差异,现代观众与“老戏”之间的隔膜可能会很深,但不会因此否定它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D.形式单一、表达直白、观念封建是“老戏”草根特征的反映,但这些特征并没有消解它穿越时空的力量。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戏”源于民间,从不刻意描写男欢女爱,这与创作者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有关。
B.“老戏”的编演者是男性,观众群也是男性,在这种旧时的男性视角里,并没有爱情的位置。
C.在“老戏”《御碑亭》中,婚姻关系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爱情被处理成婚姻的对立面。
D.“老戏”往往蕴含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爱情的轻视有的甚至封建到令现代人难以忍受。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老戏”的经典魅力有哪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以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镜头“目送”为线索,切入点很小,很普通,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感悟,笔触精致,令人叹服。
B.“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C.本文在对亲情的叙写上倾注了太多感性,缺少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使作者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
D.“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议论自然融合到一起。

E.文中的“我”,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情景?请简要概括。
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的文段,文字相同,那么,这两段文字包含的情感内涵和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但是《目送》与《背影》所表达的主题还是有所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起床为什么那么难
①对很多人说,早晨,尤其是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早晨,有一件必须去做的让人痛苦万分的事——把自己从床上拽起。这种早上起床难的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
②为什么起床这么艰难呢?恐怕不只是因为我们太懒吧。的确,起床的痛苦和我们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也就是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从藻类、真菌直到我们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活动都会在生物钟的指挥下跟地球的昼夜变化周期同步。生物钟,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简单原核生物蓝细菌的生物钟只靠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需要20种蛋白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在人体内不同的生物钟时间里,这20种蛋白质的浓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有些蛋白质早晨起的时候浓度高,而有些则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浓度高。有科学家提出,测一测身体内这几种蛋白质的浓度,就能知道生物钟走到了几点。
④虽然我们身体里每个细胞中都有生物钟在滴答走动,但是就像全国的钟表都要和国家授时中心保持一致一样,整个身体的钟也要和大脑中的一块区域——视交叉上核的钟对准。这个小小的区域由两个数千个神经元组成的团块构成,它内部的分子钟稳定运行,指挥着全身的生理节律。视交叉上核有时也会根据光照和黑暗,或是进食的时间调整生物钟的时刻。
⑤当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要按照生物钟的指示完成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当视交叉上核发现到了起床的时间,就会向一种专门负责叫醒身体的神经元发送信号,身体开始为新的一天做准备。先从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然后身体中的激素,例如皮质醇和醛固酮也开始增加;神经元同时激活了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负责的是人体那些不靠意识支配的活动,例如你不用自己想着让心跳动,心也会自动输送血液,这就是自主神经在发挥作用,这时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也加快,终于可以爬起床。
⑥如果生物钟和我们的闹钟精确同步,那起床倒也没那么难。问题就是,生物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并不是精确相等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生物钟的时间一天要比地球的一天长10到20分钟,所以每天早上生物钟都要比正确时间慢上一会。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在离开地面很深的地洞里生活一个月,没有太阳光线,没有时间信息,完全与外界社会隔离,结果发现,这些人将会每天都比前一天晚起床十几分钟,到一个月实验期结束时,那些志愿者都成睡仙了。这说明人体生物钟的“睡眠—觉醒”节律的周期比地球自转的24小时长一些。人体为了使自己的生物钟周期保持与地球自转周期相一致,就会通过外部的太阳光调整自己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这种努力校正自身节律以适应自然节律的方式,当然使自己起床很艰难。
⑦周一至周五的话,我们的生物钟虽然每天都慢一点,但每天也都会按照实际时间进行校准,这样只是早起了十几分钟倒也还能忍。而到了双休日就不一样了,要是你周六周日都睡到自然醒的话,到了周一,生物钟连续慢了3天没有校准,就已经比实际时间晚了最多有1个小时了。提早1小时起床,不用说也知道如同遭遇酷刑。所以,要是不想让周一早晨太难受,就不要在周六周日放纵自己,也按照平时的时间起床就好了。
(摘自《百科新说》2011年第5期)
关于“生物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钟是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是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
B.蓝细菌的生物钟只用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至少需要20种蛋白质才能形成。
C.人体内形成生物钟的蛋白质在生物钟的不同时间里浓度是不同的。
D.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会调整人体生物钟。

下列各项不属于人早上起床人体按生物钟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是()

A.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
B.身体中的皮质醇和醛固酮等激素开始增加。
C.神经元激活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心脏输送血液到全身。
D.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要想让生物钟与自然节律相符,每天都要校准。
B.如果每天睡到自然醒,人们每天比前一天晚起一会儿。
C.想要起床不那么痛苦,最好不要放纵自己,尽量每天按时起床。
D.只要每天定时起床,我们就能控制生物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的体型
李登建
父亲的体形很不好看——如果是别人,我可能会使用“丑陋”一词——父亲的脊椎严重弯曲,背部隆起拱形的大包;腿是罗圈腿,腿弯子下布满了筋疙瘩;手指头伸不直,酷似秋后的老豆虫,十冬腊月,这些老豆虫的纹路就裂开,吓人。今年冬天父亲到我这里住了两个月,晚上给他倒洗脚水时我发现,他的脚板竟也里凸外拐,脚趾变了形……
注意到父亲这样子我内心很不好受,老在头脑中盘旋、撞击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骨头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压?那年我在邻居家见过老槐大叔制作车边,把槐木解成一根根二寸厚的木条,放在谷糠火上熏烤,到木条滋滋冒油的火候,光着膀子的老槐大叔抓住木条两头,使劲往怀里窝。随着他绷得紧紧的三角肌上慢慢渗出细汗珠儿,槐木的细胞组织一点点遭到破坏,一根笔直的木条硬硬地窝出了弧度,再不能复原。我觉得,我父亲的骨骼就是被类似这样的一种力量扭曲了的。
远离了他的村庄,整天一个人困在我为他收拾的小屋里,父亲非常寂寞。神情呆滞,步履蹒跚,对什么都索然无味,连电视都懒得看,吃了饭就缩进沙发,一动不动地熬光阴,像一团暗灰。父亲有时实在憋不住,见我有闲空,就说他早年经历的事儿,说得津津有味,像一头老牛在倒嚼。从这里我了解了父亲年轻时贩过水果,夏天贩杏、桃,秋冬是山楂、柿饼。从南山里进货,到北乡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前后两只竹篓一般能挑一百多斤,微绿色的散着淡淡清香的槐木扁担一走一颤悠,看起来有些情调,但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那滋味却是有一窝虫子趴在肩头上撕咬,疼痒难忍。乡下人吃水果谁舍得花钱买?都是拿末场粮食换。少年的担子始终不见轻,往往货物出手了,竹篓里又盛满了粮食。晚上回来肩膀像烂杏儿似的。一开始,少年吃不了这苦,想撂挑子,起码在家歇三五天,但都不行。次日找块棉垫子垫上又上了路。
逼父亲上路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爷爷嫌父亲磨蹭,急脾气的他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后来爷爷老寒腿发作,就在家侍弄庄稼。父亲又有了新伙伴,是老槐叔的二哥二柏。人家当木匠的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辆小推车,二柏推着这辆独轮车,吱吱扭扭地在乡路上留下一串串古调古韵。父亲与他年纪相仿,又生性要强,一起走路自然不甘落后,可想这是多么残酷。不过,这时父亲的肩膀上也结了爷爷那样的硬茧,而且磨出一个宽阔的“平台”,扁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悠然地滑来滑去,走着路,说着话,担子不经意地就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如果高了兴,旁边有观看的,他还能让扁担在平台上转几个花儿。父亲和二柏起货回来,一路说笑、玩耍,颇多乐趣。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土改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心气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就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能抠出来。不大工夫,两捆草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实际上爷爷已置了一辆小推车,然而分家时父亲把这辆崭新的车子让给了他弟弟,他要了那条扁担,他说还是扁担好使。我记得有一年打棉柴,一上午夹完了棉柴,下晌打捆,父亲抱来一抱,我管着踩扁,如此一层层地加,直到我在柴垛上晕高儿,打好的柴捆大而结实。父子捋一把灰白头发上的草屑,穿上扁担,挑起两捆就走。我跟在他后边,父亲的整个身子都被柴捆挡住,我只看见他两个肩膀一晃一晃……
父亲就是这样晃着膀子,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生命的夕阳里。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沉重岁月完成了对父亲的雕塑,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农人的形象。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
(有删改)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父亲的扁担?
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请举出本文最突出的两种写作手法并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