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
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家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族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族、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之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族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家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家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  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近现代化。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襄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大胆质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
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在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原文看,下列对“宋学”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学是主要形成于北宋中期研究义理的一门学科,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如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等。
B.从方法论上说,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它为我国古代学术探索开创了新局面,并表现出了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C.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是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特点之一。
D.宋学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的传统,这使得中国哲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由先进转向了落后。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程朱理学是宋学的著名流派之一,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使它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
B.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在尊崇孟子方面却有共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倡导,孟子在宋代才被提到儒学第一人的地位。
C.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的传统,程朱理学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即是体现之一。
D.中国古代所有哲人们只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根本没有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朱理学虽然是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宋学流派之一,但其观点却和其他宋学流派有很大的不同。
B.没有唐代韩愈等人的影响,就没有宋学的出现,这说明学术的发展必须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前提。
C.如果强调门户之见,排斥其他学术流派,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文化专制,这并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D.哲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这是宋学发展中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试题。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首善街”是小说中人物存在的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有人说酒婆的死完全是个意外,是偶然;也有人说有必然性。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四书衬》是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四书”包括()

A.《大学》《礼记》《论语》《荀子》 B.《礼记》《孟子》《庄子》《诗经》
C.《论语》《诗经》《尚书》《中庸》 D.《大学》《孟子》《中庸》论语》

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

A.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对这段文字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B.场面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D.场面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享受安宁
陈染
清晨,伴着刷刷的雨声醒来。
我蜷缩在床上,眼睛却眺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深褐色的秃树干。尽管屋里依然是冬天那一种暖暖的干燥的热气,但我可以预感,房间外边已是早春的湿湿润润的气息了。
迅速起床,推开阳台上的窗户。果然,一股湿淋淋的由土地呼出来的雨水的味道沁入干燥的肺腑,我感到所有沉睡一冬的小虫子肯定都会在这个雨雾濛濛的清晨睁开眼睛。
阳台上的龟背竹又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回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浑然一体的宁和气息了,甚至,已经几年没有看见早春时节街道两旁满眼的树木是如何抽叶发芽的了。一直以来,城市的噪声、人群的纷争以及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压力,使我对身边这些安宁的事物几乎视而不见。不知是这第一场春雨,还是什么莫名的奇怪的引力,这会儿我终于重新看见了它们,一时间,竟恍若隔世,惊叹自己何以多时以来浑然不知?
其实,此时天地万物的安静之感,首先缘自内心的安宁。
这几天,我感到一股奇妙的无声的力量在内心里生长,它们先是一团模糊不清的东西,进而渐渐成形,然后它们成为一股清晰而强有力的存在——那是一团沉默的声音,它们一点一点侵蚀、覆盖了我身体里边的那些嘈杂,然后一直涌到我的唇边、涌到我的指尖上来。我清晰地听到了它们。于是,我的唇边和指尖都挂满了丰沛的语言。我无须说话,无须表达。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同我此刻一样,你就会听到它们。由于它们的存在,当我独自一人对着墙壁倚桌静坐的时候,我的眼前不再是一堵封闭的墙垣,相反,我的视野相当辽阔,仿佛面对的是一片丰饶多彩的广袤景观,让人目不暇接,脑子里边的线路与外部世界的信号繁忙地应接不断;而当我置身于众多的人群里,却又如同独处一室,仿佛四周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复存在,来自身体内部的声音密集地布满我的双眼。
这感觉的确相当奇妙,但外人却难以察觉。它似乎是一种回家了的感觉,也似乎是复苏了的感觉。以前很多时候,人在外面,在茫茫人群里,嘴和脚是动着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心脏和血液几乎是静止的。而此刻,尽管肢体一动不动,但心脏和血液却都活了起来。多么好!
桌上的这一页白纸,几天前它就空洞地展开着,张着嘴等待我去填充,如同一个空虚的朋友,饥饿地等待灌输。然而现在,我对它依然不置一词,可这张白纸却分明在我的眼睛里涂满了字,充满了内容;电话机安静地卧着,像一只睡着的小动物。但是,它的线路却时时刻刻在我和我的对话者之间无声地接通着,我无须拿起话筒,交谈依然存在。
泰伊的弥撒曲远远地徐徐地飘来,其实我并没有打开音响,那声音的按钮潜藏在我的脑中,只需一想,那乐声便从我的脚尖升起。我甚至不是用耳朵倾听,而是用全身的皮肤倾听。
天色渐渐黯淡下来,我一个人倚坐在沙发里,看着室内橙黄色的灯光与窗外正在变得浓稠的暮色,看着它们小心翼翼地约会在玻璃窗上,挤在那儿交头接耳。再仔细倾听,窗外的晚风似乎也在絮絮低语,间断掉落的树叶啪哒啪哒如同一个个逗号,切割着那些凌空漫舞的句子。
……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觉。
这种时刻,所有的嘈杂纷争、抑郁怨愤甚至心比天高的欲望,全都悄然退去了,宁和、富足甚至安详便会从你的心底盈盈升起。
“这些安宁的事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的唇边和指尖都挂满了丰沛的语言。
(2)它的线路却时时刻刻在我和我的对话者之间无声地接通着,我无须拿起话筒,交谈依然存在。
(3)间断掉落的树叶啪哒啪哒如同一个个逗号,切割着那些凌空漫舞的句子。
作者为什么说安宁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回家了的感觉,也似乎是复苏了的感觉”?
文章描写了“白纸”“电话机”“泰伊的弥撒曲”“灯光”与“暮色”“晚风”“树叶”等事物,请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
沙漠常常被视为环境恶化的产物,但实际上,沙漠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一分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没那么简单,新的问题会出现。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降低噪音,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但这样会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反射阳光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
而沙漠在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中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沙尘暴还会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而沙尘暴却可以把细小却饱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
没有沙漠,最先郁闷的一定是考古学家。沙漠气候虽然干燥,却历来是考古学家的乐园,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和化石。如果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未被发现,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史前还存在着可以吃须鲸的巨鲸。我们也不能了解恐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更不用说深刻地探究恐龙大灭绝之谜了。
地质学家一定也同样郁闷。位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的纳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它形成于5000多万年前,保留着很多古老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学家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可以说是一个地质学的图书馆。
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不仅石油,有些矿物也产在如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盐滩上有很多水蒸发之后留在表面的矿物质,如石膏、盐等。从硼砂和其他硼酸盐中提炼出来的硼,是制造玻璃、陶瓷、农业化学制品、软水剂和西药的一种基本成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塞尔斯湖是个著名的干盐湖,那里已出产的矿物就价值10亿多美元。云母、黏土等非金属物质也出现在干燥地区。
时代倡导低碳经济,沙漠盛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会让它们都变成星际神话。
总之一句话,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我们将损失一大批潜力资源。
(选自《科学博览》2011年4月版,有删改)
下列关于如果没有沙漠,地球上将会出现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球表面散热降温的时间将会延长。
B.相当多的地方出现酸雨的频率将会增加。
C.考古学家将失去很多找到文物和化石的机会。
D.地质学家无法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为了给自己降温,必然会释放热量,以致地面温度上升。
B.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够为地球降温,但其速度远远比不上沙漠降温的速度那么快。
C.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如夏威夷群岛和亚马孙热带雨林。
D.失去了沙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会大量流失,低碳经济就可能成为泡影。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沙漠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功勋之臣,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故人类以后再不必治理沙尘暴了。
B.人们可以合理运用科学手段有意识的利用沙尘暴反射阳光、抵消热量的特点,为环保作出有益之举。
C.沙漠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化石,说明沙漠在史前有可能是遍布动植物的绿地,或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D.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人类在寻找、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时,将会更多地把战略眼光瞄向沙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