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iPhone能否进入中国,媒体表现了惊人的热心,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一直在和苹果接触。我想,苹果能进入中国,对于运营商和苹果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也多了一个选择。然后中国运营商必须明白,iPhone不是救世主,是否进入中国无碍3G发展的大局。在谈判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并且能坚持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千万不能轻信所谓舆论的造势,从而在市场格局中撕开一个永远堵不上的缺口。
用户如果选择3G业务的运营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我认为应该有六个因素:价格、网络、品牌、终端、服务、业务,这些因素综合地起作用。像苹果这样终端有特点的产品,一定会有很多用户喜爱,但是它绝不会成为杀伤点。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市场的终端因素已经充分释放。在全世界手机市场,iPhone占不到1%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iPhone不过20%的市场份额。现在中国使用iPhone的人据说已经达到100万之多,但是这个数据并不能认为随着iPhone进入中国会大大增加。如果iPhone正式进入中国,这些用户相当一批人甚至会退出iPhone用户群。目前的中国用户都是时尚人群,对于价格不敏感,对于时尚却是非常敏感的,使用iPhone并不是因为其好用,而是因为其可以显示身份,显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如果iPhone正式进入中国,拥有iPhone就失去了时尚的价值,可能现在用户的很大一部分要用别的产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了。而对于大量的普通人的选择,功能的强大,价格的合适,就非常重要了。
再说iPhone的那些应用,这个体系是一个收费体系,其实我们中国所有用iPhone的人都知道,音乐和软件下载都不是非常方便,而且音乐的收费,一般中国用户很难接受,这些在国外较为成功,并且会给运营商带来收入的应用,在中国基本上是泡影。
因此,iPhone拉动中国3G市场的效应,是非常有限的,在世界的整个格局而言,也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市场格局。所以对于iPhone进入中国运营商持一个欢迎的态度,这是自然的,但是要明白它的效应是有限的,无需盲目退让。苹果也要看清中国的情况,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苹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没有中国无疑失去了一个巨大机会,不要存过多幻想,坚持不切实际的底线。
1.下列关于作者对写作此文动机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iPhone能否进入中国的话题,媒体过分的热心让作者不满,他想以此提醒媒体要
对此保持理性,不要造成误导。
B.iPhone进入中国,对于运营商、苹果、中国消费者都有好处,可谓三赢的局面。作
者以此表达高兴和赞同。
C.iPhone进入中国对于拉动中国3G市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会有根本影响,作者
希望中国的运营商对此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对。
D.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iPhone的进入无疑会使中国的国产手机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作者以此表达忧虑和反对。
2.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用户选择3G业务的运营商,会从多方面综合考虑,iPhone的终端很有特点,因此赢
得很多用户喜爱,但是它其它方面都有不足,影响了它拓展市场。
B.在世界手机市场,iPhone的市场份额不到1%,在美国,由于其民众较强的消费能力,
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20%。
C .iPhone并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它早已在中国拥有了大量的消费群体,使用iPhone
的中国人已经达到100万之多。
D.中国这个市场对于iPhone非常有价值,对于它意谓着一个巨大机会;在同中国运营商
的谈判中存在太多幻想,提出过高要求是不明智的。
3.作者对iPhone进入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不成其为理由的一项是( )
A.目前iPhone的中国用户对于价格不在意,而对于时尚非常敏感。iPhone正式进入中
国,意味着其时尚价值的消减,它的吸引力也将由此减弱。
B.普通人使用手机,并不以此作为身份的证明,因此很多其它功能强大,价格合适的手
机,往往成了他们的选择。
C .iPhone在国外,音乐和软件下载非常方便,音乐的收费也给运营商带来了理想的收
入,而在中国,这些应用由于种种因素,受到很大限制。
D.中国运营商对于iPhone的进入持欢迎的态度,但考虑到它拉动中国3G市场的效应有限,
不愿作太多退让,会影响到它的市场前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①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②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③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④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仔。
⑤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⑥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⑦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⑧我说,那就退货吧。
⑨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⑩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
⑪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
⑫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⑭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子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⑮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⑯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情感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选自作家出版社《山南水北——八溪峒笔记》,有删节)
理解加着重号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怀旧是需要成本的
(2)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概要指出第⑫自然段中所用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简要分析作者不惜用11个自然段写希望用青砖建房而最终“打了水漂”的用意。
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
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的变革时期。这时,不但神话叙事(宇宙由神创造、由神统治,世上的一切因神或由神的介入而产生)无法令人相信,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宇宙产生于某一物质,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分合产生了万事万物)也无法令人相信。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宇宙究竟是怎样的?一事一物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由什么所决定的?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来到世上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带着这些“问”,苏格拉底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但苏格拉底不是像自然哲学家那样去回答上面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斯多德,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本质性的理式是标准,形式逻辑是方法,世界的一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视、理性的反思、逻辑的证明,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节选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西方哲学史家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B.古希腊时期的神话叙事和哲学叙事的一大区别是二者对宇宙产生的回答根本不同。
C.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D.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大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其表达目的是为了体现作为人类智者的苏格拉底的谦虚质朴的品质,这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对于“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等问题,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C.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D.苏格拉底带着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的诸如“宇宙究竟是怎样的”等问题,探究事物起源、人存于世的意义,由此出发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为什么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的回答,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因为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表明了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变革时期,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的时代背景下,人感觉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于是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进而____等问题,苏格拉底要求____,这一路线影响到____,由苏格拉底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而西方文化的特质,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在于____。所以说,“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生铺垫
【美】 刘荒田
①上星期天,是母亲的生日。午间,我和往常一样,躲在书房里,要么上网浏览,要么看书,要么写作。午后,亲人们陆续来到:母亲,妹妹和妹夫,弟弟和弟媳。我仍旧和往常一样,走出来,打招呼,稍作问候,说些闲话,然后,把接待任务交给太太,又回到电脑前。我似乎从来都是这样,并非和血缘最近的人们谈不来,也不是阔人猛人要我赶写旨在治国平天下的宏文,连不给稿费的本市报馆也没向我约稿,我本该和大家坐在客厅谈天而不去,只是出于不爱群聚的习惯。
②我即便独处,也有一坏脾性,家里不静就无法写作,好在,可以干别的,比如此刻,我在敲键盘,回复电子邮件。书房的门打开,客厅的谈笑声一波波地传来。亲人们在讨论、争辩,主题是弟弟该不该回国买房子,在哪里买,花多少钱,多少个居室和阳台,洗手间是坐式还是蹲式。“如今还看到有的新楼装修,马桶和淋浴间不分开,每次洗澡,都把马桶板浇湿了。洗完澡连穿裤子的干地方也没有,活见鬼!”谁在义愤填膺地指斥。笑声,争执,喝茶吃点心的声响,窗外不时塞进日落大道上消防车和救伤车的鸣叫。
③我兀自微笑,踏实地、从容地、幸福地打字。回电子邮件不比正经的写作,尽可心猿意马。这时刻,忽然想到,我的自在是有铺垫的,那就是亲人和平与健康的人生。如果他们不在客厅制造可爱的噪音,我能安坐在里面吗?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如果因病或别的事故缺席,我也许要在路上奔波,到医院去探望,买药,找医生、律师、移民官、会计师、保险经纪,以应付一场官司或意外。即便没有显而易见的问题,亲人的事,哪样不教你牵挂?
④英语有一被人用滥的比喻是“冰山一角”,短暂的安宁,浅薄的文字,插在书架上的一排书,属于我的正面的物事(或者叫事业)都被不可见的亲情、爱情这巨大无比的山架承托着。我尽管不愿直截表白,但心里永远洋溢着感恩。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全家老少十多口,团聚在家,笑闹成墟,我也只是偶尔出去插插话,捎带从咖啡桌上抓一把炒花生。然而,我独处时,总沉浸在巨大无比的完全感中,念着古人的“三大乐事”: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俯仰不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眼泪潸然而下,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此刻是全的,稍纵即逝的“全”!最后一乐和我无缘,但已占其二,何况,“俯仰不愧”这“乐”也部分地以父母兄弟安好为前提。如今,爱咋呼爱管闲事爱和孙儿孙女逗笑的父亲已变为墙壁上的照片。最小的妹妹在父亲辞世两个多月后,也因中风变为植物人,我一厢情愿地假设是父亲招走她。安慰母亲说,父亲最疼幺女,他们在泉下作伴。
⑤没有这些铺垫,我能在案头玩幽默吗?能洋洋洒洒地写世间的悲欢离合吗?也许马上有人教训我:古来多少天才,饱受人世与内心的折磨,在最艰难的状态下写出不朽之篇,你干吗这么娇气?我的回答是:即便这些巨人,也不曾热烈地招请苦难登门;来了,是没有办法的事。我既然拥有幸福,当然珍惜。其实,这是多少年的习惯,儿女幼小时,在客厅玩耍,我在书桌前背英语单词,妻子在踏缝纫机,似乎都不相干,然而,一家子都在感应着,照应着,互相成为心情的铺垫。直到现在,妻子一到晚上就打没完没了的电话,听着她咯咯的笑声,我取笑她是刚刚下过蛋的母鸡,她不恼。我胸有成竹地对自己说:“唔,我的运气不赖,老婆不必列进‘受牵挂名单’。”
⑥礼赞所有为我的人生高度作的铺垫。一似山岗上番薯最嫩的苗儿,恋蕊上一滴清露;一似熟睡中的宝宝,以长睫毛的拉链锁住临睡时爸爸在床前说的童话;一似踏上红地毯的新娘,紧紧挽住父亲的胳膊;一似枝桠间的黄叶在秋风中的坚持,我抓住短暂的圆满。
⑦我在书房里,机警地捕捉母亲的话语,她很少说话。但我晓得,她坐在长沙发中,左边是媳妇,右边是女儿,她听着,笑着,满足着,一似我在书房里。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第一段细致地交代了一家人聚餐的原因,为后文客厅的热闹谈笑作了铺垫。
B.客厅的谈笑,窗外的车鸣声,义愤填膺的指斥声,声声入耳,让我难于承受。
C.作者借“冰山一角”的比喻表达了亲情、爱情是“我”人生事业的铺垫。
D.回忆儿女幼小时小家庭的生活情景反衬了母亲生日时大家庭欢聚的乐趣。

E.收尾处写母亲“听着,笑着,满足着,一似我在书房里”,意味无穷,深化了主题。
文中写了哪些“可爱的噪音”?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人生铺垫”,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并就其中的某一点感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徐止平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综上可知,在传统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与“孝”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的要求。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进程、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去除包含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过量的烦琐形式,保留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并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在当今仍有必要。
下列表述不属于“丧葬文化”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希望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B.春秋时期秦汉丧葬礼仪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相当复杂,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C.丧葬礼仪及其文化,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要求,有它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
D.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B.“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C.封建统治者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他们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
D.孝的两方面养老和送终都同样重要,但出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在实施的社会结果中却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证明,西汉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提倡厚葬,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并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
B.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地域相对狭小固定,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C.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应该予以彻底去除。
D.当今社会要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保留传统丧葬礼仪中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特别的礼物
郁葱/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会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人在生日那天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特意捐献给他的。
B.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而蓄势。

E.小说略写了一些次要人物,比如,阿尔琼的女儿、沙姆,以及阿尔琼的其他朋友。这些人物即使不写,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也没有丝毫影响。
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倒数第二段,作者设计了“我想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丈夫无意中移植了妻子的心脏,是巧合也不是巧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各写出两点偶然性与必然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