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群众路线。
材料二:近年来,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考察、技术咨询、智力扶贫、挂职锻炼、志愿者等活动如火如荼,教学活动中的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践、军事训练、操作实验等形式多样,这些活动都为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每个有志成才的青年学生都应该自觉参加。
据此完成15~17题。
1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大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共同的哲学依据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实践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唯一条件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6.“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含意是( )
①在认识论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②反映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③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首要观点 ⑤反映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17.对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是( )
A.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将来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
D.并不是所有的青年学生都要参加社会实践
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这是我国自1954年宪法向社会征求意见首开先河以来,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第十二部法律草案。作为与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部法律,物权法规范、调整和保障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幢房屋等涉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到8月20日,短短40天,全国各地群众就通过媒体和邮件提出意见11543件。“开门立法”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认识。
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交30年来,中欧关系经受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现已步入稳定的发展轨道。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双方的共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说,中欧再次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体现了“合作、共赢”精神。薄熙来说,这次压港事件尽管给双方带来了麻烦,但也说明,欧盟市场是需要中国产品的,中国的生产商和出口商是看重欧盟市场的。他说:“起码在纺织品贸易领域,中欧是互有所求,情有所衷的”。
⑴如何理解“中欧是互有所求,情有所衷的”
⑵结合上述事例,说明在经济交往中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
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5年10月6日对荣获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拉迪表示祝贺,称他们为全球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分析说明英法政体的差异。
材料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对会议召开,提出和审议议案,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询问和质询,发言和表决等,做出了系统的、切实可靠的规定。
材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近年来,人民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如上电视征集意见,开办议政网站,设立接待日,公开联系方式等。
材料 三:2006年1月6日开始,各地的人大会议陆续召开,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在福建省今年的人代会上,20多名福建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坐在了旁听席上。在重庆人代会上,各国驻渝领事应邀列席,并继续邀请市民旁听人代会。正在召开的山西省人代会主会场前,两排超大规模的展板特别引人注目,展板上罗列了当地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这十件实事在去年都得到了兑现。在今年的人代会上,山西省政府承诺2006年要办理的实事已由去年的10件增加到12件。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上述材料中的相关举措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