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群众路线。
材料二:近年来,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考察、技术咨询、智力扶贫、挂职锻炼、志愿者等活动如火如荼,教学活动中的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践、军事训练、操作实验等形式多样,这些活动都为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每个有志成才的青年学生都应该自觉参加。
据此完成15~17题。
1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大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共同的哲学依据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实践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唯一条件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6.“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含意是(  )
①在认识论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②反映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③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首要观点 ⑤反映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17.对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是(  )
A.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将来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
D.并不是所有的青年学生都要参加社会实践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3)为什么要特别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材料一:改革开放20十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材料二: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经济形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实现形式。
材料三:2005年5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罗毅在第八届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上透露,中国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流90%的河段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当前必须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综合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与市场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尝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环境伦理的意义上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黄伯云,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和长沙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60多名成员经过20年的努力,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成功研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生产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
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一度被称为“国宝”。2004年2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5月又宣布破解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但经调查后得出结论:两篇论文均属捏造。韩国政府立即决定取消他“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一切公职。
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启动于1995年底。当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广大群众对商业领域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反映强烈。中宣部、原国内贸易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教育引导企业员工严格遵守“诚信、公平、情义、服务” 的商业道德准则,努力形成“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良好道德风尚。随着参与部门的逐年增加,在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以真诚赢得信誉、用信誉保证效益”,已成为商贸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声势不断壮大,诚实守信的商业新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宣部等8部门先后公布了81条示范街、308家示范店和2家示范市场,各省区市也先后公布了省、地(市)级示范街1000余条、示范店7700多家。这些不同层次的示范点影响了周边众多的商业街、商贸企业和市场,发挥了辐射带头作用。
“以真诚赢得信誉、用信誉保证效益”说明了什么?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几位年轻的游客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抵达目的地后,他们对“地陪”(即当地导游)的讲解及安排游览活动等不满意,时常当着大家的面,向“地陪”提意见。为此,那位“地陪”很不高兴。一天,当这几位年轻的游客午餐因喝酒过了集合时间时,那位“地陪”便采取“报复”手段,不等他们吃完饭,就擅自让旅游车开走,致使他们只能报警,通过当地警察的帮助才找到了旅游车……
作为一名导游,材料中的那位“地陪”的做法违背了什么要求?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