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劳 |
B.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举:攻克 |
C.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说:告诉 |
D.闻之皆争下项王下:归顺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正面直接表现项羽英勇而鲁莽个性的一组是
①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②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③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 ④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⑤项王伏弩射中汉王 ⑥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③⑤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汉相争,胜负未分,项王要与汉王一决雌雄,汉王回绝了项王,两人临广武涧对话,汉王一一列举了项王的罪状。 |
B.因为韩信自立为齐王,彭越又造反,杀了龙且,项王决定攻打陈留、外黄,先诛灭彭越,平定梁地,再灭韩信。 |
C.外黄久攻不下,惹怒了项王,外黄令门客的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说,才平息了项王的怒气,睢阳人纷纷归附项王。 |
D.汉军军力日益强大,粮食充足,汉王连续派人游说项王,终于说动项王,放回太公,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次序、顺序 |
B.可章示后世章:文章 |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浅:时间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搜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4分)
译文: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3分)
译文:
(3)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3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擢:选拔 |
B.潜为诗曰潜:暗中 |
C.好事者集乐工按之按:按照 |
D.屏绝尘累屏:避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于普施寺B 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渔樵于江渚之上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以缙在凤翔 D缙为宰相
能以神卜智而为愚者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和弟弟王缙都博学多艺,为士人们推崇。他对母亲崔氏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因为哀痛使他骨瘦如柴,几乎不能服丧。 |
B.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擒获。安禄山嫉妒他的才华,将其抓捕,并让他服下哑药逼他担任官职。 |
C.王维以写诗著称,书画也是极其神妙,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在他去世后,王缙搜集汇编王维的作品总共四百多篇。 |
D.王维信奉佛教,晚年长斋,衣着朴素。丧妻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他在辋川与友人写诗、弹琴,歌咏整天,自得其乐。 |
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柳浑传
柳浑,字夷旷。早孤,方十余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学愈笃,与游者皆有名士。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
大历初,江西魏少游表为判官。州僧有夜饮火其庐者,归罪瘖①奴,军侯受财不诘,狱具,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少游趣讯僧,僧首伏,因厚谢二人。路嗣恭代少游,浑迁团练副使。俄为袁州刺史。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炫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
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②,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责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
韩滉自浙西入朝,帝虚己待之,奏事或日晏,他相取充位,滉遂省中③搒吏④自若。浑虽为滉所引,恶其专,质让曰:“省闼非刑人地,而搒吏至死。公家先相国以狷察⑤,不满岁辄罢。今公奈何蹈前非,颛立威福?岂尊主卑臣义邪?”滉悔悟,稍褫其威。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浑奏:“志贞兴小吏,纵嘉其才,不当超要职。臣以死守,不敢奉诏。”会浑移疾出,即日诏付外施行。疾间,因乞骸骨,不许。
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节选自《新唐书·柳浑列传》)
注:①瘖:哑巴。②銙:玉扣③省中:宫禁内。④搒吏:鞭打官吏⑤狷察:性格急躁苛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侯受财不诘,狱具狱:案件。 | B.台僚以仪矩相绳约束 |
C.私市它玉足之市场 | D.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除:被任命。 |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而果为贼缚②玉工为帝作带
③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④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柳浑“忠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学愈笃,与游者皆有名士②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③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④今公奈何蹈前非,颛立威福⑤臣以死守,不敢奉诏
A.①② | B.④⑤ | C.②③ | D.①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浑早年父亲去世,才十多岁时,有个巫人就说他的面相显示他会早夭而且贫贱,劝他做僧人来延长寿命,他和叔伯们都不愿意。 |
B.有个僧人因夜晚饮酒大醉而失火烧毁寺院,把罪责推到哑巴奴仆身上,后经柳浑和同僚崔祐甫陈述奴仆冤枉,僧人才伏罪。 |
C.玉工给皇帝制作玉带而误毁其一扣,只得自己买了其他的玉石补足。后被皇帝发觉,玉工被判处死刑,柳浑请求依法判罪,玉工才得以不死。 |
D.柳浑虽然是韩滉推荐上来的,但厌恶他的专横,就当面诘问韩滉专擅跋扈。韩滉醒悟,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渐渐削弱了自己威风。 |
翻译和断句。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往必见禽,何贼之攘?
②志贞兴小吏,纵嘉其才,不当超要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
B.素善留侯张良好善:与……交好 |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
D.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
D.不如因善遇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夜访,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项、刘矛盾出现了转机。 |
B.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点就通,不但对项伯“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
C.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
D.刘邦本无意做关中之王,因“鲰生”的劝说才生此念头。入关后,他秋毫无犯,“籍吏民,封府库”,可见其对项王并无二心。 |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 |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
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②其皆出于此乎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 B.臣未之闻也 |
C.何陋之有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