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狖 (wúyòu):鼯鼠(大飞
鼠)、黑色长尾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过:拜访。 |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于: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②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②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兵久顿大名顿:驻扎 | 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
C.长从宋濂学从:跟从 |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吴沉、揭枢荐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B.此庄士,当老其才诏檄皆出其手 |
C.扣舷而歌之而陈瑄以战舰降燕 |
D.若属皆且为所虏且哭且骂曰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
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 |
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多数 |
D.管仲富拟于公室拟:类似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⑥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很好得对待他。 |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
翻译下列句子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 |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一次 |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 |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不拘于时 |
D.奉之弥繁 杳不知其所之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
D.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说琴
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游者戴仲鹖,取()绳以弦,进而求操()。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梁,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
“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察其音,莫知病端徐:仔细 |
B.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尤:责备 |
C.赞实出伏,畅民洁物畅:使通畅 |
D.自混而欲别物别:其它的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之、焉 | B.其、而、焉 |
C.而、而、矣 | D.之、而、矣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
B.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
C.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
D.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说琴》既是一篇关于制琴、弹曲的音乐论说文,又是一篇借喻制琴弹曲的规定、要求,并从琴论及为人,来阐述人生经验的哲理文。 |
B.文章开头写的是面对琴声不扬原因的一场讨论。戴仲鶡认为是琴的材质不好,何子认为不是材质的问题,是制作的问题。 |
C.作者认为弹琴则出手要轻柔,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顺序,收势要有容量。轻柔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顺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效益。 |
D.作者最后有感: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信用作为做人的根本,智慧用来指导行为,仁义作为日常言行的制约,谦虚用来保全自身的品行。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2)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
(3)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 :使……狭小 |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蔽:蒙蔽 |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 |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草拂之而色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
士大夫之族君何以知燕王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