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尽管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战后英国对华贸易并未像英国人预期的那样迅猛增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贫困,购买力低下 | B.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 |
C.中国开放的商埠太少 |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渝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 | 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 |
C.体恤社会下层百姓 | D.防止地方出现变乱 |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历来,人们对他评价不一。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渐趋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一整体,不可分割,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评论材料中对李鸿章的评价。(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
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十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以上材料说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
B.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抵制 |
C.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
D.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大危机的大潮流中,
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 ,以维护国家利益。”据此分析下
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B.调整农业,扭转危机 |
C.以工代振,扩大内需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