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后,在短短的30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生物科学的核心技术。
(1)据报道,至2007年1月29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公顷,将目的基因导入农作物的方法有哪些?目的基因能否在农作物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什么?
(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是: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弯曲的蚕丝强度低于由蜘蛛拖牵的直丝,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世界上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蜘蛛拖牵丝基因”拼接后成功插入蚕丝基因组并获得表达。该操作中目的基因是什么?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获得表达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下图为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质:
a    ,b    ,c    ,d    
(2)如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突然将d降至极低水平,则小麦叶片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会突然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降低d的同时,又停止光照,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对某植物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10分钟,(乙)光照5秒后再黑暗处理5秒,连续交替进行20分钟。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  )

A.甲多于 乙 B.甲少于乙
C.甲和乙相等 D.无法确定

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块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 0 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
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 ℃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 取液。
第二步:70 ℃水浴保温5 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 ℃水浴保温5 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底物),温度保持37 ℃,pH保持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酶作用的底物是     。
(2)在140 min后,曲线变成水平,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原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示意曲线。
(4)若胰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2逐渐升高到10,则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率和温度关系的是(  )

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试管
A
B
C
D
E
F
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1 mL
1 mL
1 mL
1 mL
1 mL
1 mL
玉米种子提取液
1 mL
1 mL
1 mL
1 mL
1 mL
1 mL
温度(℃)
20
20
40
40
100
100
反应时间(min)
10
10
10
加入斐林试剂2 mL
摇匀,沸水浴中加热1 min~2 min
各试管内的变化结果






(1)六支试管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上述试管变成砖红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试管中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是________,无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色最深的试管是________。
(5)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种子提取液促使淀粉 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写出设计思路即可)

请你根据提示,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TP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葡萄糖不是。
(1)实验材料:培养皿,试管,萤火虫尾部发光器,______________,生理盐水,蒸镏水。
(2)实验步骤:
①将萤火虫发光器捣碎,备用。
②取2支试管,编号甲,乙。
③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____________________及生理盐水,观察有荧光出现。
④待甲、乙两支试管中荧光消失时,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现象。
⑤向不发光的试管中再加适量________,观察现象。
(3)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