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对联一:“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对联二:“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对联三:“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四:“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请完成:
对以上四副对联,你有何认识?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其中胜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政治思想潮流跌宕起伏,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
历史。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几股进步潮流并举例说明其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为什么?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所有制,没收和征用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工具。”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不啻是他们的经理人。财政交通工业几乎完全操于国际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少部分。帝国主义者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案》
材料三:“国民党内虽有少数资产阶级成分,但它还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现在的政府是国民党左派同共产党联盟的政府,……无产阶级现在并不希望完全掌握政权。并且目前乎中也没有决定性的力量,共产党也还没有能够统治政府的足够的军队。”
——中共“五大”《政治和组织报告》
回答:
(1)上述三个文件的思想观点中哪一个是正确的?为什么?
(2)上述三个文件的思想路线对当时的革命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根据材料指出中共“三大”与中共“五大”的思想有什么内在联系?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种不同在思想路线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据此回答:
(1).中国在20世纪中期和后期经历的两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这两次巨变产生的两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这两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两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这两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这两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这两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

材料1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2 1960年1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僵硬,我们不应该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3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的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4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2).材料2中,尼克松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3与材料1相比,尼克松对新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发生这一变化?
(4).材料3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是何含义?
(5).分析材料4中邓小平所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是基于何种考虑?

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中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俄国近代史上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试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对此做法作简要评价。
(2)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了列强的侵略,俄国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3)俄国十月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这种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获得成功,简述两国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5)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30年的波折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经历长时间的波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