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绝不能“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时候,不能只重视综合经济力、综合服务功能,而轻视文化力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支撑意义——脱离文化力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是残缺的。综观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综合文化力不仅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且有日渐成为核心的趋势。
在当今社会,作为文化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日益提高;而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结合,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的共栖、融合和衍生的互动关系,更使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方面的哪些观点?
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雷锋
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今天,有人却说雷锋精神过时了”的认识。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惨烈,举世震惊。但中国表现出一个更加强大和成熟的国家形象: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镇定的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灾区人民稳定沉着,没有出现秩序混乱而是积极自救。灾区到处是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行为。胡锦涛等领导人带头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奋力抗震救灾。在全国各地,一个个捐助点前,普通老百姓排起长龙,慷慨解囊,争相献血,涌动着一片真情。
在大灾面前,国人挺起脊梁,展现出强大的抗灾自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是一个国家伟大之所在,中国呈现给世界和国民一个有力、有序、有效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理解“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一精神,某班开展了合作探究并收集到下列材料:
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是当前特别重视的一种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③近年来,江苏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创建文化大省。连续三年都有两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苏州的儿童戏《一二三,起步走》、无锡的舞剧《红河谷》正式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十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省文物节、世界遗产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江苏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假如你是研究组其中一员请参与研究:
(1)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背景材料: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辨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文化应走向大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
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又什么重要意义?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