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委派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说明
A.鸦片泛滥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 | B.道光皇帝是清政府中的严禁派 |
C.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禁烟的意见一致 | D.中国完成了抵抗英国侵略的准备 |
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
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 |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C.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 |
D.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
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
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
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
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
受天主教把团结互助视为社会责任的宗教传统影响,威廉一世提出:“必须把那些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实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才能使工人阶级感知到,国家并不是力图保障社会上富有阶级的工具。”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 |
B.德国有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和经验 |
C.宗教传统有助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
D.德国统一后君主立宪政体专制色彩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