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决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第1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贫穷的语句是哪几句?
答:
3、第3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4、“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答:
5、本文作者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精准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将一切农业技术措施的制定均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比如施肥,施肥量的计算是以地块亩平均量进行的,上千亩大的地块内肥力水平差异很大,平均施肥就会造成施用量与需要量的不均衡,不能充分发挥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精准农业技术是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它是基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其目标是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以地图为依据,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是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基础,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准确记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实现了把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基本相同的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作为农业物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精准农业的“精准”在于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根据管理单元土壤特点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管理作物生产的每一项措施。各种农业物资实施变量投放(如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种子等),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投放的浪费,从而降低消耗,增加利润。
中国农业需要现代化,中国农业需要保护性耕作,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亟需保护,相对传统农业作业方式而言,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
(选自2003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精准农业技术”这一定义下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B.精准农业技术是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为基础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
C.精准农业技术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D.精准农业技术是区别于传统农业技术,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2、下列不能作为“精准农业”之所以“精准”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以地图为依据,拥有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
B.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等先进设备。
C.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
D.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业往往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制约了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精准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准确记录各种农用机器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C.精准农业由于实现了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的实际情况,作为农业肥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D.精准农业能运用先进技术对作物生产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精准农业可以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B.目前,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过渡,实施精准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C.发展精准农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在中国的前景十分广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南方人北方人
顾文显
太突然,他们那次相见。
一个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下个在黄山附近,安徽,相距5000公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
都穷困潦倒,也都有仇视那个穷困潦倒的家乡。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在山海关的车站里,两个人唠得很投机。
都很穷困,但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穷——穷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呐,别说关东三宝,就是漫山遍野的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也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了。”
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说者都无心,听者都有意。
北方人乘车去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可受够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此时不捞钱,穷死没人怜!
南方人乘车去了北方。嗬,长白山名不虚传,单那细辛,在南方哪儿找去!南方有啥好的,光秃秃的石粒子,稀稀拉拉几株病松树。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了!细辛这玩艺儿抠着栽怎么样?抠!
一个在黄山种灵芝,效果十分好,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下,偷偷运到北方高价出售,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万贯。
另一个在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了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都颤,神气得很!
他们又相遇了,但都绝口不谈自己现在哪儿或干什么。让对方知道了岂不要报答人家指点之恩!
客套寒暄,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甩钱,真潇洒真有男子汉的风度。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了信息给我。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
另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还不在南方穷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两人相见恨晚。
原载《衡阳日报2003年10月27日》
1.试比较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中的相似点。
2.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3.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能利用对方家乡的优势资源发了财,而对家乡的自身优势却视而不见,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故事而不作一句评论,让读者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
B.小说运用了“空白艺术”,除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致富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外,其他许多情况都未作具体描写,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别具魅力。 |
C.文章通过南方人北方人发财后在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花钱这一细节的描写,暴露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思想。 |
D.这篇小说突破了时空限制,南北对照,两相比较来展示两人的发家之路;且语言精炼,意味深长。 |
E.文章结尾说两人“相见恨晚”,表明了两人都因为未能更早见面而致使致富晚了的一种遗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背民族文化
红柯
日本人对马背民族可谓情有独钟,先有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后有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国家》。江上波夫认为:日本民族是由亚洲大陆草原民族入侵日本,
征服土著倭人而形成的。两种观点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马背民族所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
秦王吞并六国统一海内,其势如日中天,便梦想他的帝国千秋万代永不衰竭。他寻求长生不老药,既希望自身生命永存不朽.也希望他的帝国永存不朽。秦本身是由西北荒原的羯部落兴起的,得夷狄之力而勇冠群雄。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皇帝的帝国一定要灭亡,那就把他的威风带到海外去吧。秦亡了,它的赫赫军威一半埋在地下,陪伴他们伟大的皇帝,另一半被徐福带到异国。中原地界不再有一丝一毫秦王的气息。
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是虎狼相称,好像与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
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猛士荆轲的匕首大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泰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轻轻一挥,就是斩首八万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
秦王朝所信奉的法家之术成了历朝皇帝驾驭臣民的帝王术,皇帝们是不信儒家那套的。外儒家内法家的二元文化,其结果便是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全民文化的虚伪。秦王朝真正的勇猛和强悍则后继无人。日本人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泰朝最健康最有生机的部分,遣唐使来中国时大唐正处兴盛时期,绝无腐败的气息,更无污染的可能。当中国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已经毛丰羽满,开始以倭寇入侵,继而西化改革,始终处于主动求新的状态。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
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人们走向成功不是因为勇猛和才干,往往是因为平庸,一位拙劣的骑手,是不喜欢让他的坐骑成为骏马的,一个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他长个子。
1.文章第二段中写道,“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请根据文意回答:
(1)徐福带去的三干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2)这里的“长生不老药”指的是什么?(4分)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
(2)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文章视角独特,通过剖析日本和中国在民族文化上的渊源和嬗变,从而揭示了民族兴衰的原因。 |
B.作者认为,日本民族兴起的关键在于对秦人唐人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合理吸收,而中国在历史上的衰落,最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不信儒学而实行外儒学内法家二元文化政策。 |
C.对于秦王和他的帝国,作者作了辩证的分析,既指出了其暴戾残酷的一面,也肯定和赞颂了其勇猛强悍的一面。 |
D.本文有着很强的反思色彩,有对马背民族文化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中原文化传统的深刻批判,但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寄予着热切的期望。 |
E.这篇文章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向比较揭示主题,思路开阔,行文恣肆,一气呵成,让人读后心潮澎湃,但也生出一些淡淡的忧虑。
1.(1)意味着将马背民族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带到了日本。 (2)指让秦王朝的赫赫军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夜昙花
张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乌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稳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教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4分)
(1)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 (2分)
(2)作者“惊喜”是因为: (2分)
2.作者说,“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章谈谈这句话的含意。(4分)
3.这篇散文中,(1)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 (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6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在短暂漆黑的夜里,昙花的笑容难以为继,风骨神韵也随之隐匿起来,因此作者物伤其类,伤心垂泪。
B.生命的确有如昙花那样,有许多灿烂时光,也有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C作者以花喻人:花开时,如幻如梦;只有梦醒花凋,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意义。
D.本文语言平实,不事雕琢;笔调低沉徐缓,感情藏而不露;反映了作者淡泊的心志。
E.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昙花形象与性格的描写,艺术地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快乐
钱钟书
我们经常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大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1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残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亭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竞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节)
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4分)
(1)说明的道理是
(2)表述的好处是
2.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4分)
答:原因是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通过对快乐的阐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鲜明地指出了通往快乐的途径。 |
B.《西游记》中一句“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与第二自然段中“永远快乐”“荒谬得不能成立”是从同一角度论述的同一个道理——欢娱嫌夜短。 |
C.第五自然段谈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苏轼有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恰当地说明精神作用能使人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
D.文章语言活泼深刻,作品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五自然段中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上文第三自然段中“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
E.作者对第五自然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人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