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B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 不得已而为盗耳 D 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搭成鳌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的小题。
高怀德字藏,真用定常山人。周天平节度齐王行周之子。怀德忠厚倜傥,有武勇。晋开运初,辽人侵边,以行周为北面前军都部署。怀德始冠,白行周愿从北征,行周壮之,许其行,署以牙职。至戚城遇辽军,被围数重,援兵不至,危甚。怀德左右射,纵横驰突,众皆披靡,挟父□出,以功领罗州刺史,赐珍裘、宝带、名马以宠异之。
行周卒,召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刺史。太原刘崇入寇,世宗讨之,以怀德为先锋都虞候。高平克捷,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
从征淮南,充招安使。战庐州城下,斩首七百余级。寻迁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南唐将刘仁赡据寿春,舒元据紫金山,置连珠寨为援,□抗周师。世宗命怀德率帐下亲信数十骑觇其营垒。怀德夜涉淮平旦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明日,世宗□按辔淮壖①以观贼势。还,见一将追击贼众,夺槊以还,令左右问之,乃怀德也。召至行在慰劳,许以节钺。
太祖即位,拜殿前副都检,移镇滑州,充关南副都部署,尚宣祖女燕国长公主②,加附马都尉。李筠叛上党,帝将亲征,先令怀德率所部与石守信进攻,破筠众于泽州南。事平,以功迁武军节度、检校太尉。
太宗即位,加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春,被病,诏太医王元佑、道士马就第疗之。太平兴国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七,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怀德将家子,练习戎事,不喜读书,性简率,不拘小节。善音律,自为新声,度曲极精妙。好射猎,尝三五日露宿野次,或对客不揖而起,由别门引数十骑从禽于郊。
论曰:祖以黄袍之喻,使其将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怀德之驰逐无度,岂非因以自隐者邪。
节选自《宋史·高怀德传》有删节
①蠕:水边平地。②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同母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周壮之壮:以……为壮 |
B.置连珠寨为援置:修建 |
C.率帐下亲信数十骑觇其营垒觇:侦察 |
D.度曲极精妙度:估计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众皆披靡,挟父□出②置连珠寨为援,□抗周师③明日,世宗□按辔淮壖以观贼势;
A.①乃②以③所 | B.①而②以③因 | C.①而②且③因 | D.①乃②且③所 |
下列文句中句正确的一项
A.怀德夜涉淮/平旦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 |
B.怀德夜涉淮平/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 |
C.怀德夜涉淮平旦/贼始觉来战/怀德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 |
D.怀德夜涉淮/平旦/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侵犯边境时,怀德刚刚20岁,他对父亲说愿意跟随北征。他父亲很赞赏他的勇气,答应他随行,任命他担任了牙将。 |
B.高行周去世后,怀德仍然得到周世宗的提拔,在讨伐刘崇的战役中取得了大捷,并因此升为铁骑右厢都指挥使。 |
C.宋太祖即位,仍然重用怀德,派他镇守滑州任关南副都部署,并让他娶了宣祖的女儿为妻,封他为驸马都尉。 |
D.高怀德是将门之子,功勋卓著,却不爱读书,做事不拘小节,特别喜欢打猎,史书作者对此予以了严肃的批评。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功领罗州刺史,赐珍裘、宝带、名马以宠异之。
②尝三五日露宿野次,或对客不揖而起,由别门引数十骑从禽于郊。
(2)在选文中找出能表现高怀德“武勇”的三个事例。(可引用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 ①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注:①髫龀(chèn):幼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最终 |
D.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信:诚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①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 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攻打于仲文。 |
B.之前,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麻痹大意,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
C.于仲文可谓深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国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予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①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②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③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乏。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篓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善.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④为白农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剧:北海国治所剧县。②怀:怀县。③苍头:奴仆。④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塞其咎塞:弥补 |
B.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剧:大 |
C.流血被面被:覆盖 |
D.枹鼓不鸣董少平鸣:击鼓呜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宣以丹前附王莽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幸思自安之宜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愿乞一言而死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
D.威不能行一令乎儿寒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刚烈倔强,敢于搏击。他执法如山,不畏权势,疾恶如仇,宁死不屈;对犯法的贵戚、豪强坚决下手:决不宽贷。 |
B.董宣不贪钱财,终身廉洁。他所得赐钱,一文不取,哪怕临死,也不苟且;死后凄凉,身无长物,夫人痛哭,皇帝悲伤。 |
C.董宣爱护部属,承担责任。他在水丘岑身陷囹圄时声言水丘岑是奉命行事;决不推诿,愿意处死自己以换回水丘岑的命。 |
D.董宣虽受追责,终获宽容。他在杀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和湖阳公主奴仆时,曾遭受惩罚,但最后都得到皇帝支持。 |
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2)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3)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23.“天下可运于掌“的意思是。
24.孟子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表现出了高超的表述技巧,请分析这段材料运用了何种说理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 :狭小 |
B.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 |
C.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心情急切 |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草拂之而色变 |
B.则天下群起而诮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C.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D.莫敢以不正犯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
(2)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