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敬传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 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柰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高帝曰:“善。”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①挽:拉。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愿见上言便事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
B.衣褐,衣褐见粗布衣服 |
C.此宜夸矜见所长炫耀 |
D.士卒罢于兵厌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高帝在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①今乃妄言沮吾军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
C.①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
D.①然恐陛下不能为 |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他想去觐见高帝,于是虞将军建议他穿鲜艳的衣服去。他说就穿粗布衣服见高帝。 |
B.高帝派人出使匈奴,使者回来报告说匈奴装备很差,可以进攻,但刘敬认为,匈奴是在示弱,肯定在准备出奇兵袭击汉。 |
C.高帝认为刘敬是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大军作战。于是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 |
D.刘敬认为,汉朝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也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建议把公主嫁给匈奴,采用和亲政策来解决困境。 |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①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拜彭越为魏相国,擅②将其兵,略定梁地。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③,以给汉王食。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捕梁王,囚之洛阳。赦以为庶人,传④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 ②擅:独揽。 ③斛:十斗为一斛。 ④传:贬职、废官。下列各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臣不愿与诸君 与:加入 |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引:拉出 |
C.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 游兵:游动出击 |
D.以给汉王食 食:食物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彭越“智略”的一组是( )
①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②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③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
④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⑤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⑥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面对“泽间少年”及其众人,他以“后期者斩”予以约束;以诛最后者一人,来杀一儆百,震慑了这伙亡命之徒。 |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他以往来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十多万斛。 |
C.刘邦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以“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拒绝。刘邦为了调集人马,只好采用了张良的“捐地许人”的策略,最后灭了项籍。 |
D.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后又由于吕后设下圈套,并进“诛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2)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译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 |
B.而闻者彰彰:清楚 |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
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 |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至千里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 |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 | 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
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C.此世所以不传也 |
D.得璧,传之美人 |
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B.无备则制于人 |
C.古之人不余欺也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吾未见其明也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
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 B.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是) |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 | D.命曰《琵琶行》 (命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 |
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C.委身为贾人妇 因为长句 |
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B.遂命酒 |
C.使快弹数曲 |
D.歌以赠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