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下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殊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T细胞受损时免疫降低,免疫丧失。
(3)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与细胞的功能相似。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
(4)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5)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
家蚕为ZW型性别决定,凡具有ZW染色体的个体发育为雌性,而有ZZ染色体的个体则发育为雄性。某蛾类仅具有一对常染色体(C1和C2),并以与家蚕相同的ZW方式决定其性别。
(1)下图为某蛾类的原始生殖细胞,该生物产生的染色体组合为C1Z 的配子的概率为。
(2)某基因位于该蛾类的W染色体上,其突变表型为显性,此种个体会产生具生殖能力且能发出荧光的子代。现将能发出荧光的雌蛾与不能发出荧光的雄蛾交配,其子代能发出荧光的蛾类百分率为,其中性别比为。
(3)在某些雄蛾中发现一种遗传性白化症。研究者把5只有关的雄蛾进行检测,发现其中3只带有白化基因,将这3只雄蛾与多只正常雌蛾(无亲缘关系)交配,得到220个幼蛾,其中55只白化幼蛾均为雌性,该白化性状属于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表现型正常的幼蛾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控制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4)家蚕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假如家蚕中f是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即ZfZf、ZfWf的受精卵将不能发育。为了得到雄性:雌性=2:1的后代,选择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得到雌性:雄性=2:1的后代,选择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5)家蚕有一种三体,其6号同源染色体有三条(比正常的多一条)。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正常联会,然后分离,而另1条染色体不能配对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控制蚕茧颜色的黄色基因B与白色基因b在第6号染色体上。现以正常二倍体白色茧(bb)家蚕为父本,三体黄色茧家蚕为母本(纯合体)进行杂交得到F1,再让F1的三体黄色茧家蚕与正常二倍体白色茧家蚕杂交得到F2,F2中出现黄色茧三体的家蚕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I下图表示一个水稻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简图。图中①~⑤表示反应过程,A~L表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相关物质,a、b、c表示细胞的相应结构。请据图作答:
(1)上图中,反应过程①的场所是________,过程⑤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K指的物质是________。
(2)结构a中发生的能量转换过程是_______。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而光照强度恰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时,单位时间内A~L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
A.A<B | B.E=F | C.G=I | D.D<K |
(3)叶肉细胞在③④⑤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
II下图甲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乙),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假设实验用的NaHCO3溶液浓度不影响细胞呼吸)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
(2)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
(3)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由30℃调节到25℃,图乙曲线中bc段将向移动。
(4)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__________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在一起生长及分开生长时生长速度的比较。当两种生物分开生长时,生物1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型增长模型,其在第周达到环境容纳量。从图中数据可知,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回答:
①该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该生态系统的越强。
②当图中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且同化量各占一半时,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千克。
③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将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根据上图的食物网,用文字、箭头等完成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注:不考虑未被利用部分)
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细胞质受体a和细胞膜受体b的物质属性及功能相似,它们的物质组成成分都是蛋白质,但是这两种受体具体识别的对象并不相同,导致这种功能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2)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①(激素名称)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3)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ATP的合成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的,因为该结构富含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BAT细胞中,UCP-1蛋白是线粒体内膜的膜蛋白,其功能是作为H上运载体(称为“质子漏”),能消除H+梯度,无法合成ATP,使有氧呼吸第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转化成。
(4)下图表示布氏田鼠胰岛B细胞受调控释放胰岛素的过程: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B细胞膜上的受体除了能结合葡萄糖以外,还能结合(物质),如果因(抗体1/抗体2)的存在导致高血糖症状,则注射胰岛素不能起到有效降血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