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雨打杏花落    赵佳昌
5月1日早6时,一行四人驱车从赤峰市区出发,披着一身黑云的倒影向城西穿梭。一个小时后我们在新绿色的柳浪旁看到了清代蒙古王氏建筑群——喀喇沁旗王爷府。朱红色的大门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雨水在广场上绽放出一朵朵水花,到处都是雨击打的声音。我们迈进红色的大门,于这场雨中迈进它的年轮里。每一处景物都呼吸着那些年代的往事,有战功无限,也有春风得意,亦有励精图治,还有变革图强。但雨中杏花更能引起我的注意。
杏花更显柔弱,被雨打落下来,铺在青石上,落在低洼处的雨水上。轻语之处在于落花无声,但用心寻找,撩拨所处又是无尽的伤春情绪,比伤春更悲,金枝在杏花将落的季节消殒。雨打杏花一夜骤,薄命金枝终生怜。杏花将落的季节,和硕端静公主的生命定格在了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气息渗进流动的时光中,雨滴敲击花瓣的声音重述着当年的往事,落在我的脚下。
和硕端静公主为康熙皇帝第五女,为贵人兆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下嫁乌梁罕氏,内蒙古喀喇沁郡王札什之子葛尔臧,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猝死家中,时年三十七岁。又是一个薄命红颜。深闺之中杏花的盛开如同和硕端静公主的笑靥,然而某一天她在额娘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命运。背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是她唯一的选择,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一生悲惨的命运便因和亲开始。
康熙的子嗣中有二十位是女儿,有十位还没有成年就早夭,其余的大部分都没能摆脱和亲的命运。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金枝玉叶,到头来只能从属于政治和亲,若是被冠以“某某公主”封号,就意味着远赴他乡的日子不远了。和硕端静公主也是如此。非但如此,因为她为贵人所生所以地位不受重视,且出生时正值平定三番,康熙根本无暇顾及,致使很少受到过问,说她生不逢时也不为过。她也许曾想象着将来的美好生活,甚至会想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是个什么样子:书生意气,才华横溢再加上那么点风流倜傥才好。有哪个妙龄女子不这样想过呀?但也许她什么都没想,没敢想,兴许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就等着“听封”远嫁的那一天。
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贵为公主的和硕端静怎么会不相信命运呢?她的出生就注定成为康熙用以牵制蒙古王爷的砝码。逢一个夜晚,她淡淡地啜泣。声音都不敢放开。这一切不能传到她阿玛的耳朵里。她生活了十九年的深宫大院即将在她的生命中成为历史,她的额娘也即将与她分别,庭院深处的繁花绿草也只能种植在记忆里。她将被一支送亲队伍抬到一个她不熟悉的地方。而这一天就是她悲苦命运的开始。政治和亲如飘在她头顶上的阴云,结果未知,但终究不会太好。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带着沉重的政治使命远走漠南,过了古北口来到了喀喇沁部。金黄色的轿子停在王府家朱红色大门的前面,公主在搀扶下迈过了这座王府的一道道朱门:正门,大门,二门,迈进禁锢的深处。
葛尔臧是个脾气秉性暴虐的人,经常以王府事务繁忙为由不在家住,经常口出粗言。政治和亲的阴影也很难使二人产生感情。喀喇沁王的大片土地不断地被清廷拿走,这使得葛尔臧嘴上不说什么,但总是有些不舒服的,先是承德被占用修建木兰围场,而后宁城也被划走。看着这位公主他怎么会不想到这些,而公主又何尝不知道丈夫心中的所想。而且葛尔臧的德行她多多少少是有所知道的。阴谋笼罩婚姻,何谈真爱何谈真感情。根据导游口述,民间对和硕端静公主的死因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为葛尔臧与公主感情有阴影,且葛尔臧经常以公务繁忙为由不在家住,致使红颜寂寞,她与一个年轻且才华横溢的男子相识,并与其发生肌肤之亲,后被葛尔臧察觉。在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这天,葛尔臧在鞋中暗藏一块金锭子,在公主为其脱鞋的时候狠命的一脚踢向和硕端静的小腹……在为和硕端静公主守孝期间,葛尔臧调戏人妻,康熙闻后勃然大怒,将葛尔臧终身囚禁在北京。葛尔臧死后,奉皇帝谕旨将公主与葛尔臧合葬。
新春初开的三月末,漠南带着春天的色彩,给万物以希望,但却没能给和硕端静以春花的灿烂。杏花的香气,浸润四野,也弥漫着一段金枝岁月的凄冷。她就是那雨中杏花,未等开败已被风雨打落,摇摇坠坠地从树梢飞落,铺的石阶一片残花,落在水中点点花帆。那时的未知已经尘埃落定,敲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她的生命之河因为不能自主支配而成为别人的俘虏,只能朝头顶那方阴云飘移的方向生活。我撷取一朵残花,看着它粉白的面庞,它分明向我述说着三百年前的那段薄命佳人的悲苦命运的往事,还有那个三月的雨打杏花落。
(选自《散文》2009年第9期)
16.文章以“雨打杏花落”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7.请简要概括和硕端静公主是怎样的一个悲剧形象。
18.和硕端静公主的悲剧命运折射出当时那个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杰
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齐克果
①1989年3月26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②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年,15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的90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③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当代中国少有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我羡慕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到90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
④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楚留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⑤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烟头,闪烁,闪烁。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不仅没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就连耶酥也有忧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都睡着了。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⑥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有多少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的眼睛呢?对于受难者来说,慈母般温暖的土地已不复存在;对于肉食者来说,没有诗的生存似乎更为轻松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换上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是痛苦的,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
⑦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
⑧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是说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诗人具有与众不同的细腻情感,神秘地降临这个人间,仿佛是为完成膜拜大自然的使命,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躯体而是属于一种崇高的信仰。
B.“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说他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如果他活到90年代或许他会失去恪守的精神境界,或许那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他的才情不适合那个即将到来的年代。
C.有人评价说:海子永远是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爱情的受难者”、一个孤独的“王”。这样的评价在这篇文章里都有体现。
D.在本文中,作者直接引用大量海子的的诗句,可以更好地突出海子的人物特点,揭示海子的精神面貌,印证作者的全文观点“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E.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具体解释是: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
13、“诗是生命的倒刺”,写诗是怎样把海子一步步逼至死亡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14.文章结尾说“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又说“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依据文章内容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①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②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③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④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9.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梅花几度梦里寻”的含义之一:作者要寻找出人应像梅一样具有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
B.梅生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按季奉献着自己的幽香,显现其勇敢叛逆、悲壮凄楚的色彩。虽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被挤出局,却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C.“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会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是说作者被梅的精神深深折服,一遇挫折,便梦梅砺志。
D.作者认为:“其实人生一世与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本文以“梅”为吟颂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E、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苦寒之中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是必然和自然的观点。
10.文章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11.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列举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马语 莫言
①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②“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③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④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不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⑤“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⑥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⑦马说: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⑧“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⑨“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了倒叙与插叙等叙述方法,为了更好表现马由于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变成了自暴自弃,沦落为普通的难看的“心事重重”的瞎马。
B.马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意在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
C.小说中描写马自叙经历,并隐含着“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
D.这篇小说“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E.文章结尾马说“不,我瞎了……”。可理解为自己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却为“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骂自己“瞎马”,自己不识人,是真正的“瞎了”。
13.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外貌,又多次提到“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4.小说描写了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兄弟情深
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崭新的轿车.。圣诞节那天,那个保罗离开办公室来到停车场时,一个男孩正绕着那辆闪闪发光的新车,仔细端详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停地赞叹着。看到保罗走过来,十分羡慕地问道:"先生,这是您的车吗?"
保罗微微地点点头,自豪地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男孩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看着保罗,半信半疑地说:"您是说您哥哥送给您的圣诞节礼物,没花您一分钱?"
看到那男孩羡慕的眼神,保罗骄傲地点点头。
"天啊,我真希望也能……"
听到男孩这么一说,保罗以为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像自己哥哥那样的兄长。但是那个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我真希望自己也是一个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不无遗憾地说。
保罗吃惊地看着那男孩,脱口而出问道:"你想不想坐我的车去兜兜风?"
"哦,是真的吗,先生?"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是那样的话,可真是太好了。我太想坐您的新车了!"
保罗驾驶着车开了一小段路之后,那男孩转过头来,眼睛闪闪发光,恳切地问保罗:"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的家门前?"
保罗微微笑了笑。他知道那男孩想干什么。他一定是想要向邻居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辆崭新的大轿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
"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的前面?"男孩恳求道。
保罗在台阶前面停好车,那男孩飞快地跑上了台阶。不一会,保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和笨重。
下在犹疑之间,保罗看到那男孩扶着一个跛脚的小孩缓慢地走了出来。保罗立刻明白了:"他应该就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吧!"
这时,那男孩已经来到了车前,他紧紧地抱着那跛脚的弟弟,指着保罗的新车,兴奋地说:"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过的那辆新车。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能自己开着车去看那些在圣诞节时挂在窗口上的漂亮饰品了,就像以前我对你说过的那样。"
面对此情此景,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帮那男孩把跛脚弟弟抱到车子的前座。那男孩高兴极了,飞快地爬上了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他满怀感激地看着保罗,激动地说:"谢谢您,先生!"
保罗看着他们,还是微微笑了笑,说:"小心,坐好!"然后,他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就在那信圣诞节,保罗才真正体会到耶稣所说的"施比爱理更有福"的道理。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圣诞节,因为这一天保罗刚刚得到哥哥的圣诞大礼,心里高兴,又是假期,有充足的时间陪男孩兄弟兜风。
B.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轿车作为圣诞礼物,而小男孩则只能借保罗的车给他跛脚的弟弟以口头许诺,这种对照反映了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C.保罗主动提出请小男孩坐自己的车兜风,并且一再满足小男孩提出的要求,为小男孩的举动感动流泪,说明保罗是一个充满热情、富有爱心的人。
D.小说运用了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成人保罗的言行和心理来描写小男孩行为的出人意料,突出了小男孩对跛脚弟弟的纯真的爱。

E、小说篇幅短小,但作者巧设悬念,情节出现多处转折,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卒章显志,主旨鲜明突出,感情真挚,引人深思。
13、小说在后面写"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有什么作用?
14、本篇小说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结合你个人的理解与体验,谈谈怎样理解文末的"施比爱更有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鸟是树的花朵
吴忌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屋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没有树木的阴凉,我有些心虚,感觉到处没有墙。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天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飞,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丛树林。鸽子也这么飞,要是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五只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候多。有的飞走,有的留下。有时候只有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枝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得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与日俱增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有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他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的江南。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喜鹊踏梅如何?乡村的快乐都在一树灿烂的梅花上。喜鹊总是两只两只地飞,两只两只地起舞歌唱。喜鹊就是开在乡村的花朵。
我喜欢夏天的白鹭,它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有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最不能忘怀的是村子里的月夜,白鹭们栖宿在那棵枫树上,夜风把树叶吹得哗哗地响,月光会把枝头的白鹭摇上摇下,翻开它们长长的翅膀。我有时候回忆童年,村头的枫树一定会出现,树上的白鹭也一定会出现。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
(选自《散文》2004年第3期)
19、第二、三段写冬天的空旷疏朗和由此产生的遗憾之情,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0、作者认为鸟的出现对冬天的影响与对春、夏、秋三季的影响是不同的,请概括出这两种影响。
2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
22、作者为什么说“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