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些学者把科学进入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显著特征。这一说明自有道理,但仍有许多人不敢苟同。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贫乏,不能直接用于工业过程。事实上,到了19世纪后半期,随着化学和电子科学的繁荣,科学理论才为新的方法和新工业提供了基础。不管怎样,早在19世纪末期,科学的方法——尤其是观察和实验——已被付诸实践(都不是成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进步并非皆归功于专业技术人员。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其他自学成才者。许多事例表明,“实验方法”一词太正式和确定,不能准确描绘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反复实验法”也许更恰当。
——R.卡梅伦《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870年至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虽然这不是说传统的,来自经验的方法大部分或甚至全盘都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
请完成:
(1)说明科学技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科学技术和科学发现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通过这一组历史评论和问题,你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什么认识?
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各呈现出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体分为三个帝国时代:1、秦汉帝国,2、隋唐宋帝国,3、明清帝国。把握每一个时期社会的整体面貌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历史,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1368年—1840年)在经济、政治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各有哪些共同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对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特殊位置,一位英国政论家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了,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20%在国内进行。
——孙颖、黄光耀《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两个主要特点。出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在这一趋势中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965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单位:吨
项目 |
粮食 |
棉花 |
钢 |
煤 |
原油 |
1949 |
1.1亿 |
44.4万 |
15.8万 |
0.32亿 |
|
1952 |
1.63亿 |
130.4万 |
13.5万 |
6649万 |
44万 |
1956 |
1.92亿 |
144.5万 |
447万 |
11000万 |
116万 |
1965 |
1.94亿 |
209.8万 |
881万 |
23200万 |
1131万 |
材料二 199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单位吨
项目 |
粮食 |
棉花 |
钢 |
煤 |
原油 |
产量 |
4.4亿 |
452万 |
8000万 |
110000万 |
14200万 |
居世界位次 |
1 |
1 |
3 |
1 |
5 |
比1949年增长 |
3.3倍 |
9倍 |
505倍 |
34.3倍 |
1183倍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1949—1965年工业和农业发展状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和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其间虽经历了艰难与曲折,但融入世界是历史的必然。汉唐文明以开放进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中国出现了“永乐之治”。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远洋期间,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这对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为了扩大商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当时的清朝视其他国家为蛮夷,认为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与之交涉。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初由两广总督兼职。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材料四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试以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说明汉唐对外交往是“开放进取”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如何?如何评价。
(4)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简要说明我国是如何贯彻和发展《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