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对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特殊位置,一位英国政论家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了,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20%在国内进行。
——孙颖、黄光耀《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两个主要特点。出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在这一趋势中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
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
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
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图一 1853年“黑船事件”图二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日本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是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
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4)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式,并谈谈你对这种方式的认识。
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能处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
(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实现了怎样的经济目标?
(3)欧元的发行者是哪个组织?这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
(4)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这说明了什么?
在探讨“民主政治发展”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新华日报》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每年的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和每逢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的诞生日,《新华日报》都要发表文章纪念。该同学摘录了以下相关材料:
1944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指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指出: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倡导的《权利法案》,早已“成为整个民主世界的基本观念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模式国际化的背景。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否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二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中山装的设计、制作和推广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关于中山装设计的特殊含义,前襟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请阅读材料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
(3)材料三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2分)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