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0年底完成的新版《新华词典》,大大增加了科技用语的含量,且收进了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词汇,如:信息学科中收进了磁卡、光缆、互联网、千年虫、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环保学科中收进了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等新名词。删除了六六粉、敌敌畏、测光表、步犁、试电笔、电子管等2000多条过时名词等。这表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
B.意识对物质有能作用 |
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认为。不仅存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且还存在一个客观化的知识世界即“世界3”,并认为“世界3”是自主发展的。“世界3”理论
A.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 B.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
C.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论 | D.着重强调了现代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具有合理因素 |
同样以人为对象,解剖学家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结构,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的相互关系,伦理学家注意的是伦理和道德规范,这说明
A.意识反映对象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 B.意识反映对象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 |
C.对同一对象的正确反映是因人而异的 | D.对象在意识中的反映是不确定的 |
在认识活动中,各种物质性认识工具的使用都会对客体或关于客体的认识产生特定的影响。这说明
A.认识具有主体性 |
B.物质性认识工具对认识的影响来自主体 |
C.主体使用相同的认识工具都会对认识发生同样的影响 |
D.主体因素的影响是不可知的 |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段话说明
A.认识的主体性 | B.认识的主观任意性 |
C.主体因素制约认识使其呈现出个体差异 | D.认识具有客观性 |
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 |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