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新闻类的文章,完成23—26题。
一个未婚女人和她的六个儿女
“妈妈是一根青藤,/柔韧而坚挺;/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是爬在上面的6枚小小的苦瓜;/妈妈紧紧地拉着我们,/我们紧紧地偎依着她,/我们一起沐浴着风吹和雨打……/尽管我们没有相同的血缘,/可我们的血脉和心灵早已相通。/因为,她心中承载着的,/是酸楚的泪和无私的母爱;/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她艰辛的汗水……”
这首名为《青藤妈妈》的小诗字字含情、句句泣血,以清秀的笔体整洁地记录在大女儿唐孟兵日记的扉页上。
“青藤妈妈”名叫唐兵。那段痛苦的记忆,从27年前开始——
1976年5月19日,在牡丹江市丝绸厂工作的唐兵下班途中,突然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撞飞……孱弱的生命,在死神门前久久地徘徊……尽管逃离了死神的魔爪,她却要面对这样的惨状——右脑凹了一大半,整个右臂活动很吃力,左手有两根手指骨折;同时,她还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
不久,唐兵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父亲的离去、身体的残疾,让她一度开始迷茫和绝望。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则新闻报道让20岁的她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报道说,有一位古稀老人一连收养了几位孤儿,并供他们考上了大学……
几天后,她开始发动所有的同学、好友、同事,四处寻觅那个同样孤独的稚嫩生命、那双渴望母爱的眼睛……
1983年6月15日,唐兵邂逅了生命里第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县医院有一个遭遗弃的女婴刚刚出生两天,面色发紫,啼哭不止……目睹此状,唐兵的心碎了……
唐兵给这个婴儿取名唐孟兵。
一个残疾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弃婴,艰辛的生活由此拉开序幕。如果说一开始,人们对唐兵收养女弃婴的做法,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随后的20年里,唐兵近乎“疯狂”的举动却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匪夷所思”——
1985年冬,唐兵在牡丹江市妇产医院门前,拣回了第二个女弃婴,取名唐孟欣;
1987年夏,一对只有6个月大、父母双亡的孪生姐弟被人送进了唐兵的家,取名唐孟博、唐孟伟;
1996年6月,这个5口之家又接纳了一个已经6岁的流浪男孩儿,取名唐孟辉;
2000年8月,唐兵收养了最后一名被一个朋友从广西带回来的孤儿,这名13岁的小女孩在唐兵家有了新的名字——唐云天……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尽管血管里流淌着不一样的血,可同样凄惨的身世、同样辛酸的泪水,让6个“苦瓜”一样的孤儿走到了一起,他们紧紧地偎依在妈妈唐兵这根柔韧坚挺的青藤上……
从1990年开始,唐兵的单位效益一直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为了贴补家用,唐兵忍痛把母亲留下的那处房产变卖了。而这笔钱花光之后,唐兵和孩子们只好过起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搬家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个礼拜搬8次!” 1998年,唐兵正式下岗。此时的唐兵不得不靠收废品、捡破烂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除了唐兵外,没人敢奢望孩子们会有个好的学习成绩。
唐兵说,最让她遗憾的是大儿子唐孟伟。2002年中考的前一夜,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小屋里一片汪洋……第二天一早,孟伟发起了高烧,晕沉沉的他走进了考场,在答最后一道题时,竟因体力不支,晕了过去……成绩发表后,他仅以1分之差,没能考上牡丹江市的重点中学——第一中学。而在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名!
在亲生父母的培养下,小女儿唐云天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和萨克斯管。2001年,当小云天站在牡丹江市春节晚会的演出现场,吹奏一首韵味绵长的萨克斯曲《回家》时,夺眶而出的泪水伴着绕梁的余音,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场的听众被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要把这支曲子,送给我深爱的妈妈。”谢幕时,小云天说这句话时,突然哽咽了……小云天的音乐天赋、凄苦的身世,很快得到了牡丹江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6月,在市政府领导的极力推荐下,小云天被破格安排到长春电影学校学习。
让唐兵感到骄傲的还有大女儿唐孟兵。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刻苦求学的艰辛,她不愿多提,可厚厚的日记中却记录着那段终生难忘的岁月——
“夏日的傍晚,家里没有电,妈妈就把我们领到路灯下做作业。昏黄的路灯,发出惨淡的光,我们坐在板砖上一字排开,专注地学习功课;而妈妈则用扇子在我们身边,不停地驱赶蚊虫,不时为我们擦拭汗水……”孟兵说,只有“学习成绩优秀”才是回报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何况6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住房”和“吃饭”,成了压在唐兵心头的两座大山。
“不能再苦孩子们了!”酸楚日子里的一幕幕,让唐兵彻夜难眠。泪水中,一个心碎的决定产生了——2002年12月的一天晚上,唐兵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当几个年纪小一点儿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品尝着难得的美味时,孟兵和几个稍大些的孩子注意到了母亲异样的表情———她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自己却一口不吃,眼里更有晶莹的泪珠在闪动。果然,晚饭后,母亲突然叫住了所有的孩子,从怀里掏出一本带着体温的小本子。“这是你们的身世,我全都记在上面了。孟兵、孟欣、孟辉,你们是被父母遗弃的,他们一定是迫不得已,你们不要忌恨他们;孟博、孟伟的父母是矿工,在一次事故中双双罹难;云天的父母都是导游,一次工作中遭遇劫匪,由于拼死反抗,双双惨遭毒手……”
此时此刻,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你们都是苦命的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又吃尽了苦头,妈妈真的对不起你们。孟博、孟辉,你们还小,不能再受这份苦……”唐兵的下半句话还没说出口,6个孩子一下子扑到了唐兵的怀里——
“妈,别让弟弟们走。我们会手挽手出去打工,再回来读书!”大女儿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唐兵的心上;“妈,是不是我们不听话了,你打我们啊,千万别让我们走,别让我们离开你,离开家!”抱着唐兵的腿,孟博和孟辉哭得像个泪人;“去福利院,你们就不用再挨冻、挨饿了!”唐兵忍住泪水这样劝慰着;“我们哪也不去,愿意和你住水泥管子,愿意和你一起吃苦……”说完,两个孩子哭着跑了出去……
一次不成功的“谈判”过后,唐兵明白,孩子们离不开自己,自己更离不开孩子们。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打工,帮妈妈减轻生活负担。
就在一家人为生计而疲于奔波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
大庆派出所每逢年节,会送来大量的食品、衣物;平时,还派民警孙波专门定期走访、探望;6个孩子就读的学校,最大限度地减免了他们的学费;今年5月,当地街道办事处还补贴了一部分租金,让一家人有了安居之所。在得知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后,房主也主动减免了大部分租金。
今年7月,大女儿的高考成绩发表了,一家人欢欣雀跃之际,又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另一场“战役”——打工,为孟兵攒够入学的全部学费。如今,6个孩子都在利用假期打工:大女儿在一家饭店当迎宾员;几个弟弟妹妹跟着母亲唐兵捡垃圾、糊纸盒……一块废铁、一个矿泉水瓶,甚至一片纸壳,都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23选出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 A.把本文的主角写成又残疾又下岗的单身女性,确实具有很强的煽情效果。 |
| B.唐兵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六个不幸的孩子抚养成人,表现出博大的母爱胸怀和坚韧的惊人毅力。 |
| C.唐兵中途想把其中几个较小的孩子送到福利院,也说明了她在重压下的犹豫,然而,这种“犹豫”,还是为孩子的前途和幸福着想,并无放弃之意。 |
| D.本文交代唐兵的种种困境,从而突出地表现了她的爱心和性格,使得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E.唐兵之所以对这些不幸的孩子这样关爱备至,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自己也遭遇生活中很大的不幸。
24简析本文标题的表达特点
25这篇文章的感人要素有哪几个,请分条作简要分析
26这篇文章主题的丰富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结合2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杰出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的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树有一方形石 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在那 里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俯仰低徊,默想着徐渭的生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四绝的文学、艺术大家并非恃 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连应了八次乡试,连举人也未考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坐牢六次,先后因受刺激自杀九次。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对徐渭不这样安排,徐渭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在科举考试中从秀才到进士一路顺利,以他的才华,那也就成几品大员 了。不但有锦衣玉食、红袖添香的幸福生活,很可能还会有宝马香车、随王伴驾的美好未来。(皇帝需要文学弄臣啊!)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献给名级当权者,如果碰巧遇上了袁宏道这样的吏部官员,即使不拉扯他给他个官职,在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 遭冻馁啊!
|
⑧当我踱回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疯狂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它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时尚、摧眉折腰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绘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垢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我们所有的今人。我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当年的大人先生们,痛斥当时龌龊的世俗,发几声长叹,给徐渭以深深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我了。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不说是王国,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它曾经蒙尘,曾经遭垢,曾经枯萎,但它却从不曾死亡。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而且,不管今后世事如何变迁,它也会永远葱茏下去。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房中度过的。 |
| B.作者写道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臂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
|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
| D.徐渭曾将参加国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早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
18.(1)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是徐渭先生悲悯我”?
19.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献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15.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16.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行歌曲的遗憾
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往往有着太多的遗憾。
像《弯弯的月亮》,前面唱的是遥远的夜空,弯月,小桥,小船,阿娇,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到此为止,和曲调相应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童年的阿娇”让人油然而生的是怀旧情愫。可当听众几乎把自己一腔思乡怀旧和曲调共舞时,歌词突然来了一个义正辞严的现代化批判:“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前面调动起来的那点伤情怀旧,便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伤情怀旧下去,还是收起运淡淡的悲伤和歌词一起去为乡村没有现代化而义愤填膺呢?
再比如《涛声依旧》,歌词里用了不少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就是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还用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特别是有两句写得确实不错:“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可是,偏偏有两句反复唱的歌词却一下子显出了笨拙做作,那就是“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前句像匆匆把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钮扣都来不及扣就草草上阵,后句像耐不住性子干脆直话直说,油彩都来不及擦就草草下场,本来的流畅一下子闹了个肠梗阻,本来的机智好像江郎才尽。
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下列对文中“遗憾”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指流行歌曲的情感不能一以贯之,中间存在着脱节和跳跃的毛病。 |
| B.指歌词本身笨拙做作,故弄玄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创作倾向。 |
| C.指歌曲文字玩花拳绣腿,缺少风骨,往往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清晰。 |
| D.指流行歌曲本身的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
| B.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处境尴尬。 |
| C.《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
| D.“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作者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
文章认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两句写得确实不错,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
|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
|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始皇烧毁。 |
|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
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
|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
|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
|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
|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
|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
|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
|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
|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
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
|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
|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
|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
|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
|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