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时候,地震是一件好事
世界各地都发生过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的级别都不高,并不为人感知。但是偶尔也会有特大地震发生,其震级之高,就连通常的震级标度都不够用了。比如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洋的特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夺去了20万人的生命。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次地震改变了地球惯常的平稳运动,在太空就能看到地球颠簸摇晃的情况。
地质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正在使用计算机模型来计算地震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他与同事们所设计的计算机模型假设,当一个地壳板块向另一个地壳板块下方挤压时,地球会将其一部分质量向地心转移,而当更多的质量聚向地心时,地球的旋转便加快了。就像一名翩翩起舞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当她突然收拢双臂时,她的旋转速度便突然加快,以至她的身影都有些模糊不清了。
格罗斯利用这一计算机模型算出的结果是,由于质量向地心的转移,令地球的旋转速度加快———使一天缩短了260多万分之一秒。
事实上,格罗斯的这个研究成果已为地球自身的历史所证实。自从人类生活在地球以来,地球上的一天就是24小时。不过,人类的出现与地球的历史长河相比,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而在40多亿年前,刚生成不久的地球,一天很短,还不足10小时;4千万年以前,一年有400天,一天为22小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地震、飓风、冰河时代都是引起变化的原因,甚至厄尔尼诺都会对此发生影响。但是,最重要的影响是来自地震与潮汐的摩擦,这两者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地球上的一天,每隔100万年要加长20秒钟。
格罗斯还计算出地球的一个特有的摆动。众所周知,地球在沿一个轴线自转,人们称它为“自转轴”。不过,地球的质量是相对于地球的另一条轴线而平衡的,这被称为“轮廓轴线”。这两条轴线的位置并不重合,但相差甚微,换算成直线距离的话,在北极点只相差9.9米。由于这种差距,地球旋转时便有些摇摆,如同平衡欠佳的汽车轮胎。按照格罗斯用计算机模型算出的结果,2004年12月印度洋的地震,使地球的轮廓轴线偏移了大约2.5厘米,换句话说,它使地球的摆幅增大了2.5厘米。
不论每次发生的地震有多大的破坏性,地震都在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球板块的挤压运动是碳元素再循环的关键因素,因此使得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事实上,在太阳系中,惟一能支持生命的星体就是地球,而它也是惟一具有地壳板块运动的星体。与此相反的例子是火星,它既没有板块运动,也没有地震,是一个万籁俱寂的星球。
地球生物圈长期的、硕果累累的存在和繁衍,正需要这样一个动态的、有时甚至表现出灾难性的行星。下列结论中不能由格罗斯的实验得出的一项是( )
A.质量向地心的转移,使地球的旋转速度加快。 |
B.自转轴与轮廓轴的位置并不重合,但相差甚微,正是由于这种差距,地球旋转时便有些摇摆 |
C.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地震使地球的摆幅增大了2.5厘米。 |
D.地震在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是( )
A.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具有地壳板块运动且能支持生命的星体。 |
B.地球板块的挤压运动是碳元素再循环的关键因素 |
C.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繁衍,正需要这样一个动态的行星。 |
D.地震与潮汐的摩擦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会改变地球惯常的平稳运动,且在太空就能看到地球颠簸摇晃的情况。 |
B.地震、飓风、冰河时代都是引起地球时间变化的原因,甚至厄尔尼诺都会对此发生影响。 |
C.地球板块的挤压运动是碳元素循环的关键因素,因此使得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
D.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繁衍,需要表现出灾难性的行星。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
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 |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
2. |
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
3. |
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这是你的战争!"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
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
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 |
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
2. |
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
3. |
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
4. |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针挑土(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 |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 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
3. |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
4. |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有哪些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 |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富兰克林传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说:“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人权。”
这说的就是富兰克林。他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大约从1733年起,富兰克林开始有目的的道德自觉。他希望自己活在世上的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他要避免让个人爱好、社会风俗或盲从的习惯,把自我引入歧途。他很快发现,自我道德修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设计了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罗列了13种当时他认为必要或值得追求的美德,并在每一条下面附一简要说明,权释它所指的这些美德的含义。这些美德是:节制、缄默、条理、果断、俭朴、勤奋、公正、适度、整洁、宁静、高雅和谦逊。这张表当时只有12种美德,一个朋友告诉他说,人们常觉得他高傲,于是,他决心努力根治这一愚蠢的恶习。他自书座右铭以自勉“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从富兰克林的这些传世名言中,我们可窥见他在和谐自我主权意志要素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
富兰克林是精明能干的商人,同时又是极度慷慨的科学家。他在发明高效取暖炉后,拒绝申请专利,并且声称发明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富兰克林的乐善好施的美德,出于人类自主意志平等和谐的天性,而贪婪是帝王率先垂范、以身教化的结果。
1736年,富兰克林被选为殖民地议会的秘书。第二年,他接受了费城邮政局长的任命。他改革了城防,成立了消防组织。1751年,他襄助创办宾西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全世界人民将铭记他启迪人类自我主权意志的警句“站着的农夫比跪着的绅士高贵。” 富兰克林于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以精湛的邦交艺术,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
在1787年夏天的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争论激烈。虽然富兰克林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他还是设法使激烈辩论的双方达成了某种妥协。在新宪法拟定的最后一天,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所以他要求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审视一下自以为一贯正确的立场,像他一样在文件上签写自己的名字。他的政见于坦诚,使世界级的政客相形见绌。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评价他:“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富兰克林做过“风筝实验”,创造了许多电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提出并制造了避雷针,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反迷信的斗士。 |
B.在富兰克林看来,个人爱好、社会风俗就像盲从的习惯一样,有不好的地方,会令我们犯下许多错误。 |
C.作者所写的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是为了表达富兰克林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有多方面的贡献。 |
D.本文多处引用了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原话,不仅从正反两方面刻画了富兰克林的形象,而且使文章具体详实丰满。 |
E.作者借文末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评价,不仅总结了全文,全面概括了富兰克林的一生,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文章开头引用杜尔哥的话,用意是什么?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说明富兰克林受人景仰爱戴的美德。
(4)富兰克林发表声明,表明自己并不完全赞成同宪法文件但却签字表示同意,并要求别的代表们也像他自己一样签字表示同意,对这一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