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文化可以打造吗?
冯骥才
①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1000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②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谁打造的?
  ③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
  ④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⑤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⑥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缘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的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⑦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⑧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选自《文汇报》2006年11月1日)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的。
B.文化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努力打造地方文化。
C.所谓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将文化推向市场,而文化的商业化必然带来文化的浅薄化。
D.各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使得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

17.文中列举了打造文化的哪些粗 鄙做法?请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8.作者为什么说打造文化是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有这样的记载:“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④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⑤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⑥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⑦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荔枝原产于我国”的论据的一项是

A.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B.少有人说起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
C.蔡襄的《荔枝谱》(1059)记载了福建荔枝。
D.从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时候算起,广东荔枝的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年多年。

下列有关第⑥段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据考证:古代介绍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且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B.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C.蔡谱中记载的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的“宋公荔枝”已有千年历史。
D.陈谱中记载的“陈紫”荔枝现在仍然广为栽培。

下列对原文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时用了定义说明的方法。
B.第③段介绍荔枝肉的特点时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
C.第④段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D.第⑦段为了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32种。
D.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能够做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4分)
答: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答: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答:

第(13)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一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8分)
答: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雏菊
(法)雨果
(1)前几天我经过文宪路,一座联结两处六层高楼的木栅栏引起我的注意。它投影在路面上,透过拼合得不严紧的木板,阳光在影上画线,吸引人的平行金色条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丽的黑缎上所见的。我走近前去,往板缝里观看。
(2)这座栅栏今天所围住的,是两年前,一八三九年六月被焚毁的滑稽歌舞剧院的场地。
(3)午后两时,烈日炎炎,路上空无人迹。
(4)一扇灰色的门,大概是单扇门,两边隆起中间凹下,还带洛可可式的装饰,可能是百年前爱俏的年轻女子的闺门,正安装在栅栏上。只要稍稍提起插栓就开了。我走了进去。
(5)凄凄惨惨,无比荒凉。满地泥灰,到处是大石块,曾经加过粗工的被遗弃在那里等待,苍白如墓石,发霉像废墟。场里没有人。邻近的房屋墙上留有明显的火焰与浓烟的痕迹。
(6)可是,这块土地,火灾以后已遭受两个春天的连续毁坏,在它的梯形的一隅,在一块正在变绿的巨石下面,延伸着埋葬虫与蜈蚣的地下室。巨石后面的阴暗处,长出了一些小草。
(7)我坐在石上俯视这些植物。
(8)天啊!就在那里长出一棵世界上最美丽的小小的雏菊,一个可爱的、小小的飞虫绕着雏菊娇艳地来回飞舞。
(9)这朵草花安静地生长,并遵循大自然的美好规律,在泥土中,在巴黎中心,在两条街道之间,离王宫广场两步,离骑兵竞技场四步,在行人、店铺、出租马车、公共马车和国王的四轮华丽马车之间,这朵花,这朵临近街道的田野之花激起我无穷无尽的遐想。
(10)十年前,谁能预见日后有一天在那里会长出一朵雏菊!
(11)如果说在这原址上,就像旁边的地面上,从没有别的什么,只有许多房屋,就是说房产业主、房客和看门人,以及夜晚临睡前小心翼翼地灭烛熄火的居民,那么在这里绝对不会长出田野的花。
(12)这朵花凝结了多少事物,多少失败和成功的演出,多少破产的人家,多少意外的事故,多少奇遇,多少突然降临的灾难!对于每晚被吸引到这里来生活的我们这班人,如果两年前眼中出现这朵花,这帮人骇然,会把它当做幽灵!命运是多么作弄人的迷宫,多少神秘的安排,归根结底,终于化为这洁光四射的、悦目的小小黄太阳!
(13)必须先要有一座剧院和一场火灾,即一个城市的欢乐和一个城市的恐怖,一个是人类最优美的发明,一个是最可怕的天灾,三十年的狂笑和三十小时的滚滚火焰,才生长出这朵雏菊,赢得这飞虫的喜悦!
(14)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既描写雏菊,又寄托着作者的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运用了典型的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B.第(8)段中两个“小小的”修饰语的使用,写出强大的灾难之后自然界生命力的弱小和无奈。
C.第(13)段中“剧院”“火灾”与“最优美的发明”“最可怕的天灾”对应,流露出作者对文明被毁的痛惜。
D.作者借一朵临近街道的雏菊,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的极端厌恶和对宁静田园的喜爱、向往之情。

请谈谈第(5)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下面文中对雏菊的三种称谓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雏菊怎样的感受?(每条答案不超过10个字)
①“这朵草花”:
②“这朵临近街道的田野之花”:
③“这洁光四射的、悦目的小小黄太阳”:
解释文末划横线句子的含义,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1)在解释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起科学世界的想象力时,弗罗因德用了下列类比:“想想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中的猎豹,它皮毛光滑而又美丽,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漫游。在它的天然栖息地,猎豹是一种了不起的动物,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奔跑速度或奔跑动作的优美简直无与伦比。现在,”他继续说道,
  (2)“想想被捕获并且投进动物园简陋笼子里的猎豹吧。它已失去了原有的优雅和美丽,为了我们的娱乐而被安排去展出。我们只看到笼子里神情绝望而不是原来那种优雅和精力充沛的猎豹。猎豹可与物理规律相提并论,物理规律就其本身而言是优美的。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就是高维时空。然而,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这个笼子就是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我们只能看到已经被剥夺了优雅和美丽的猎豹。”
  (3)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想知道为什么四种自然力以如此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在笼子里的这些“猎豹”看起来神情如此绝望和可怜。弗罗因德注意到,四种力看起来似乎大不相同的基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观察“笼子里的猎豹”。对于物理规律而言,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是一个无能的动物笼子。但是,当我们在高维时空(它是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中表述物理规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们名副其实的显赫和有力,物理规律就变得简单而富有生命力。现在这场席卷物理学的革命,就是认识到了猎豹天然栖息地也许正是超维空间。
  (4)为了阐明如何加进一个较高的维数就能使事情变得简单,试想古罗马人是怎样打那些大仗的。伟大的罗马战争常常包含了许多较小的战场,它一定伴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谣言和误传,把事情弄得混乱不堪。战争在多个前线进行,罗马的将军们却常常盲目指挥。罗马人往往是靠暴力而不是靠优美的战略赢得战争的胜利。那就是为什么战争的首要原则是占领高地──即上升进入二维战场上方的第三维。在可看到战场全景的巨大山丘的有利地位上,战争的喧嚣突然变小了。换句话说,从第三维(即从山丘的顶部)来观察,较小战场的混乱结合成了一幅首尾连贯的单一画面。
  (5)这个原理的另一个应用,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背后的中心思想。爱因斯坦揭示了时间是第四维,证明了在四维理论中时间和空间能够便利地统一起来。这进而必然导致所有用时间和空间来测量的物理量的统一,比如质量和能量。他还发现了质量和能量统一的精确数学表达式:E=mc2,这就是所有科学方程式中最为著名的质能公式。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洲的热带草原是猎豹的天然栖息地,对物理规律的研究,也需要找到其天然栖息地。
B.科学家在三维空间里研究物理规律,就如同人们去动物园欣赏笼中的猎豹。
C.古罗马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因为他们明白高维数能使事情变得简单。
D.爱因斯坦揭示了时空是四维的,在四维时空里测量的所有物理量都可以得到统一。

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物理规律而言,低维实验室难以展现出它们的生命力。
B.科学家将物理规律拆散开来再研究,因而难以领略其全部的美。
C.在高维时空中,四种自然力的出现形式应当是统一的。
D.对更高维数时空的探求和认识,将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突破。

文中提到的“这个原理”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6个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桦林的另一种美丽
唐向东
(1)那是2006年冬天,列车由哈尔滨北上,经过21个小时的漫长跋涉后,终于将我送到了中国铁路线最北的终点——漠河县站。
(2)漠河的冬季是漫长的,并且充满一种神奇意味和荒蛮景象。当北京的秋阳尚未落幕,这里已是朔风卷地,草木枯黄。一旦飞雪初降,周天寒彻,大河冰封,这片莽莽大野便呈现出一派亘古自然的苍茫白色。
(3)临行前,有朋友说我选择冬季去漠河是最不明智的选择。我当然理解朋友的好意,可我仍然坚定地选择冬季去漠河,不仅仅是想领略冬季漠河那真正原始意味的北国风光,体察北极冬天的大寒大冻大风大雪,更想从那满山白桦林中去找寻一种冬天的魂魄,体验神往已久的一种淳朴自然的本源和原始生命的律动。理由是位于北纬53度线上的漠河,素有“中国北极”之称,是中国最北端最寒冷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7℃。
(4)北国的白桦林,是我儿时便早已心之神往的一种美丽。漠河县,正是出产这种美丽的地方,到处是白色的树干衬着黄叶,到处是一双双穿越时空记忆的眼睛,到处飘然着一种冷寂的美感!朋友在担心我能否经受严寒之苦的同时,其实也有着另一种惋惜:漠河的夏天其实更美,不但山花烂漫,桦叶婆娑,松林葱郁,而且白昼时间也长,甚至会出现被称作白夜的极昼。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极可能看到一种奇异的天象景观——北极光。c o*m
(5)第二天一早,我在漠河某边防团领导的陪同下,向漠河县的更北端——漠河村出发,去寻访驻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军人。
(6)坐在疾驰的越野车里,前方的公路默默向林区的深处延伸。一片又一片的白桦林,在公路的两旁齐刷刷地踮起了脚尖,像是舞蹈的肇始,也像是迎检的士兵,让我有了某种向往已久的沉醉!

(7)白桦林的浪漫,也许是要在冬天的季节里,才显得更加独特与充满诱惑。此时,远处大兴安岭的森林就像一位刚刚睡醒的白衣少女,睁开惺忪的眼睛,只是静静地慵懒地躺卧着,迟迟不想起来,也懒得与人说话。我想,这梦后的困倦,一定要比激情的舞蹈更疲乏吧,况且这梦太长、太长,而且还是皓皓冰雪锁住的一个无比香甜的梦!
(8)大概在这场白色的梦里,唯一醒着的就是这些白桦了吧!因为,我清晰地看见了它们睁大的眼睛,还有在风中的舞姿……此时,我突然想起昨晚饭后,与同伴在散步时聊到的一个话题,一个关于漠河的寒冷,以及边防战士是如何在这种寒冷中挺立的话题。
(9)我无法肯定,白桦林的站立与战士的挺立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但我知道,在这冰雪世界中,白桦林与战士一定都有一种特殊的风骨,否则他们怎能在这极寒中如此傲然挺立?
(10)漠河边防三连的营地,就驻扎在漠河村的林场里。远远看去,整洁的营房像是在白雪映衬下的一幅风景建筑。几排整齐划一的冰雪花坛里,竟然开满了鲜艳的花朵。这足足让我们大吃了一惊:在这样的极寒世界,还有如此艳丽的鲜花开放?
(11)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这是战士们用彩纸剪扎成的纸花,用一根树枝插在白色的花坛里。而这白色的花坛,还有营区边上的白色长城,都是战士们用厚厚的积雪堆砌起来,然后一刀一刀地雕刻而成的。
(12)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一走进连队宿舍楼,竟宛若进入一个艺术博览馆:墙上挂满了一件件桦树皮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图画,每一件都是构思新颖,美不胜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由绿豆、红豆、黄豆、大米等粮食制作而成的奥运图。而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些精美无比的工艺品图画,竟全部出自成天摸爬滚打的连队战士之手。
(13)连长韩晓冬向我们介绍,这个连队因为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漠河边境,每年冬季漫长,人烟稀少,每年冬季漫长,所以生活十分单调。为了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官兵们找到附近的鄂伦春族老乡拜师,学会了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工艺品的手艺。后来,连队官兵还学会了用粮食作物、旧铁丝等各种材料,制作出惟妙惟肖的各种工艺品。如今,官兵们不但相继集体创作了“雷锋”、“家园”、“天真烂漫”、“训练场上”、“北极官兵迎奥运”等许多经典作品,而且作品多次被选送到军分区进行展览,有的还在各种艺术比赛中获了奖!
(14)看着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我全然忘记了自己正置身于一个极寒的地方!我用眼睛贪婪地记录着我所见到的每一个奇迹,用心灵尽情地品味着内心深处的每一份感动……在这个冷僻的边关连队,我看到了白桦林的另一片风景,另一种美丽。
本文为什么第③段要写朋友对“我”的劝说?
答: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一片又一片的白桦林,在公路的两旁齐刷刷地踮起了脚尖,像是舞蹈的肇始,也像是迎检的士兵,让我有了某种向往已久的沉醉!
答:

(2)我无法肯定,白桦林的站立与战士的挺立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但我知道,在这冰雪世界中,白桦林与战士一定都有一种特殊的风骨,否则他们怎能在这极寒中如此傲然挺立?
答:
 
文章题目为“白桦林的另一种美丽”,其中的“另一种美丽”指什么?
答: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