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十月革命的条件而言,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成熟的是
A.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
B.临时政府不得人心 |
C.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各种矛盾 |
D.人民反对战争 |
日本学者岩谷宕阴感叹道:“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作。未为其君所用,反落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源的字)悲矣,亦为清帝悲矣”。“未为其君所用”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帝的识人不明,用人不智 | B.著作本身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C.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 | D.当时的中国民智未开 |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郊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树时,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颐 | B.朱熹 | C.王守仁 | D.黄宗羲 |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