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则是()
A.新经济政策继续实行,经济迅速恢复 |
B.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
C.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
D.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取得完全胜利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B.租佃关系的盛行 |
C.世俗文化的兴起 |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描写符合材料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C.“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D.“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
宋代“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
A.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
C.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D.削弱了地方自主处置事务的能力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下图是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A.纺织业分布较广 |
B.长江流域盐铁业发展水平较高 |
C.黄河流域手工业水平高于长江流域 |
D.手工业集中分布于交通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