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政治民主化的实现要求法治和法治国家的建立。请回答:
(1)列举近现代中国两部具有民主性质的重要宪法。并分别指出根据这两部宪法建立起的政治体制的特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意义何在?
(3)从中国法制建设的坎坷历程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改革开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一一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 ……我都使他们解放”。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 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 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回答 :
(1) 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实施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积极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商鞅变法中哪些主要的规定?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如何限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为什么个人的结局会是相反的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而矣。向使天下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的?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对人的看法的思想内涵发展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这一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有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两者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变落后的部分。就是自愿联合与合并,在结成一体统一经营后,也要采用先进的方式经营。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垄断组织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或企业群。列宁曾将垄断称之为规模极大的技术生产单位,认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研究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由于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更为有利。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垄断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垄断的几种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垄断组织对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已预感到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事实正是如此,这种变局,首先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的。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元,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线”,-----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
(1895年=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宝)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四 1922年,民族实业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位实业家认为:“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是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结束3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10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