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平生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①【注】畛域:范围,界限。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风:教诲,告诫。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校:通“较”,计较。
C.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 第:如果,假若。
D.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 遇:际遇,机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氏家族原本富甲一方,但是到了先君戴硕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先君因此尝尽人间辛酸。
B.先君戴硕虽然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对劝人做善事一直孜孜以求,娓娓不倦,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他也因此欢喜难眠。
C.先君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一生坎坷不遇,因此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把文中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译文:                                                                                                                                               
(2)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城。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明公:对位尊者的敬称。②趣:奔赴。③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官,布耳目,潜:暗中
B.玄感世国恩荷:承受
C.洛父老竞牛酒致:招致
D.论者之项羽方:相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朝文武多是父将吏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B.自非立效边裔,何塞责犹不能不之兴怀
C.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D.玄感弟玄挺中流矢毙若望仆不相师,用流俗人之言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
①遂与诸弟潜谋废帝②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
③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④至于富贵,无所求也
⑤所当者莫不震慑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被封为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起兵早有预谋,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第Ⅱ卷
四、
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2)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入厕卒:通“猝”,突然。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对簿:审案。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二千石:太守。
D.临江王非忠臣邪独:难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郎事孝文帝(2)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1)至族灭瞷氏首恶(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又望其真有
C.(1)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2)林木茂斧斤至焉
D.(1)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2)击沛公于坐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回溪穷:走遍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情趣
C.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D.故为之文以志:记载

下列选项能表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B.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施”“漫漫”,是慢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悠闲、随意、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这一绘声绘色的描写,既表现景色的优美奇特,作者的抑郁的胸怀因此开阔起来了。
C.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一个看似简单的“始”字,在篇中不可或缺,语约而意丰。
D.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旨在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夜丙议延:邀请
B.陈曦所以反及制平贼便宜赏功状矫:假托
C.贼犹固于普州之茗山负:遭受
D.师于巩次:驻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振王好战,请战喻
B.曦僭号建官,称臣金家有老妪,尝居
C.时沿边关隘悉金毁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须安相公作宣抚,事定耳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于国家的一组是
①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②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
③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
④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
⑤臣不辞老以报国
⑥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悼。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分)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令若去此子,而敢之生:养活
B.欲以所不知何人遗:遗留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厌:厌弃
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交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击沛公于坐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犹且从师而问
C.眇小丈夫耳今其智反不能及
D.有不得还纵一苇之所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③孟尝君将入秦④以为齐相,任政⑤乃如魏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对他十分不满,于是直言责备。
C.齐湣王曾经派遣孟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
D.孟尝君与信陵君并列“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他俩都是才华出众、心胸宽广,对待士人尊重礼让,对待百姓关爱同情,对待祖国忠贞不二。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3分)
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5分)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