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令若去此子,而敢之生:养活
B.欲以所不知何人遗:遗留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厌:厌弃
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交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击沛公于坐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犹且从师而问
C.眇小丈夫耳今其智反不能及
D.有不得还纵一苇之所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      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③孟尝君将入秦     ④以为齐相,任政         ⑤乃如魏      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对他十分不满,于是直言责备。
C.齐湣王曾经派遣孟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
D.孟尝君与信陵君并列“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他俩都是才华出众、心胸宽广,对待士人尊重礼让,对待百姓关爱同情,对待祖国忠贞不二。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3分)
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5分)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甲)课外文言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
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翻由是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在南十余年,年七十卒。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选自《三国志·虞翻传》有删减)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时遭父丧,衰府门诣: 到,往
B.远委城郭,必不虞。致:招致
C.何不急入城其管龠乎持:坚持
D.翻伏地醉,不持阳:假装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虞翻是“善士”的一组是()
①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②翻往说之 ③性不协俗
④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⑤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 ⑥世岂有仙人邪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翻为官忠心尽职。孙策大兵到时,他做为王朗的功曹,不顾丧父丧打击,拖着衰弱的身体去太守府。
B.虞翻敢于直谏。他不仅多次犯颜进谏规劝孙权,也劝谏率领大军西上伐蜀的吕蒙,不要在南郡城外沙地上娱乐庆贺,应迅速入城。
C.虞翻不畏孙权。做了吴王的孙权亲自给虞翻斟酒,虞翻不领情。孙权非常愤怒,想杀死他,多亏刘基劝说孙权,虞翻才免于被杀。
D.虞翻天性疏朗耿直。孙权与张昭谈到神仙,虞翻说世上没有仙人,那些都是死人,孙权积压的怒气已不是一时,于是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公,讳致尧,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不行。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难治。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再迁主客员外、判三司盐钱勾院。
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自陕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乃上书自劾,释不问。其后惟岳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真宗难其言,为诏陕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会召赐金紫,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选自《欧阳修文集》卷二十,有删改)
【注】①知制诰:官名,北宋时朝廷的文字秘书。②经略:①筹划治理大略、要略,②官名,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③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有下,公常不行厝:放置
B.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集合
C.公既其大而人所难者绳:纠正
D.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激烈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曾致尧性格刚直的一组是()
①公劾其状以闻②既去,寿人遮留数日③后二年,果叛
④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⑤事未效,不敢受赐⑥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任上,多有不法行为,别人不敢言,曾致尧则进行弹劾,受到
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终被罢了官。
B.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曾致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
皇上,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C.曾致尧在奉命安抚西川时,误把诏书忘在家里,他不肯编谎话为自己解脱,而是上
书弹劾自己的过错,宋真宗知情后感叹不已。
D.曾致尧在寿州担任知州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再三挽留,几天不能成行,

最后只能单骑带二卒,逃离了寿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

(2)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

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君我降因:
②羝乃得归乳:
③上书乞骸骨乞骸骨:
吾念之顾:
⑤臣请璧归赵完:
⑥召有司图案: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⑧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徙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②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聚希阔稍:渐渐
B.亦不其为何等语也省:明白
C.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椟:匣子
D.而其后如此识:记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④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⑤日以高古,遂与世亢⑥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
译文: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