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稍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识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徙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②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聚稍希阔稍:渐渐 |
B.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省:明白 |
C.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椟:匣子 |
D.而识其后如此识:记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⑤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⑥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
C.许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
译文: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户部郎中张滂之子,日仲殷,于南山内读书,遂结时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聪利,但不攻文学,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游步林薮,去所止数里,见一老人持弓,遂一鹿绕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惊赏,老人日:“君能此乎?”仲殷曰“固所好也,”老人曰:“获此一鹿,吾无所用,奉赠君,以充—饭之费.”仲殷等教谢之.老人日: “明日能来看射否?”明日至,亦见老人逐鹿,复射之,与前无异,复又与仲殷.仲殷益异之,如是三度,仲殷乃拜乞射法.老人日: “观子似可教也.明日复期于此,不用令他人知也.”
仲殷乃明日复至甚所老人还至遂引仲殷西行四五里入一谷口路渐低下如入洞中草树有异人间,仲殷弥敬之.约行三十余里,至一大庄,如卿相之别业焉.止仲殷子中门外厅中,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出日:“姨知君来此,明日往相见.”仲殷敬诺而宿于厅.至明日,敕奴仆与仲殷备汤沐,更易新衣.老人具馔于中堂,延伸殷入拜母,仲殷拜堂下,母不为起,亦无辞让.老人又延升堂就坐,视其状貌,不多类人,或似过老变易,又如猿猿猩之状。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箸,倏忽而毕。
既而食物皆尽,老人复引仲殷出,于厅前树下,施床而坐.老人即命弓矢,仰卧,指一树枝日: “十箭取此-尺.一遂发矢十只,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谓仲殷日:“此定如何?”仲殷拜于床下日:“敬服!一又命墙头上立十针焉.去三十步,乃按次射之,发无不中者也.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但约臂腕骨,臂腕骨相拄而弓已满.故无强弱,皆不费力也.数日,仲殷已得其妙。老人抚之,谓仲殷日:“止于此矣!勉驰此名,左右且教取五千人,以救乱世也,”遂却引归至故处.而仲殷艺日新,果有善
射之名,受其教者,虽童子女人,即可与谈武矣.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
其老人盖山神也.善射者必趣度通臂,故母类于猿焉.
(节选自皇甫氏《原化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复期于此期:约会 |
B.促殷弥敬之弥:更加 |
C.延伸殷入拜母延:邀请 |
D.施床而坐施:给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老人神异的一组是()
①获此一鹿,吾无所用 ②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 ③不用令他人知也
④视其状貌,不多类人 ⑤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 ⑥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
A.①②④ | B.③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殷读书南山之内,虽然心性聪颖,但不喜读书,而喜练习弓马,有一定的武功,为后来成为老人的箭术传人打下了基础。 |
B.老人见到张仲殷喜欢武功,便有意展示高超的射箭技艺,引起他的兴趣,让他主动拜师,最终将技艺![]() |
C.老人射箭技艺高超,是经过艰苦练习而来,这艰苦的练习导致其形貌改变,与常人不同,长相![]() |
D.张伸殷勤奋练习,终以善射名于当时,并悉心教授他人射箭技艺,最后没有辜负老人“以救乱世”的期望。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线断句。
仲 殷 乃 明 日 复 至 其 所 老 人 还 至 遂 引 仲 殷 西 行 四 五 里 入 一 谷 口路 渐 低下 如 入 洞 中 草 树 有 异 人 间.
(2)翻译:
①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箸,倏忽而毕。..
译文:
②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4分。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目遇之而成色 |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何为其然也 |
C.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而![]() |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容:打扮
B.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布:袒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是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饰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曾先后臣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3)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丧乱之后,人尚俭素。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焚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宅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叹,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则天以后,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太真妃诸姊妹第宅,竞为宏壮。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肃宗时,京都第宅屡经残毁。代宗即位,宰辅及朝士当权者争修第舍,颇为烦弊。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鍠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盖此之谓也。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动容。遂入奏其事,因固请老。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哭临三日,朝![]() |
B.竟终于方丈室之内方丈: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
C.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 |
D.无何,皆易其主矣无何:没有办法。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议者以为土木之妖 |
B.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遂辍其材,为造正堂 |
C.高宗闻而嗟叹筑者释锤而对曰 |
D.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王侯将相京师第宅修建的变化描写中,引出对上层统治者们追求奢靡生活的警诫。 |
B.作者描写唐王朝建国之初魏征、李义琰这样的大臣居所之卑陋褊迫,提倡为官清俭。 |
C.文中描述王鉷、安禄山、太真妃诸姊妹的第宅,“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鲜明地表达了再崇丽宏壮的建筑,都将成为废墟的道理。 |
D.郭子仪跟筑者的一番对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2)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志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逾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写“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正鹄,靶心。鹄,读g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审:果真 |
B.有志者,事竟成竟:竟然 |
C.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尚:崇尚、重视 |
D.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偶:配偶、伴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B.嫚焉以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C.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
D.尤非有志者不能也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向老师学习,向朋友学习,向书本学习,弄清楚道理。 |
B.文章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只要立志了,就会拥有众多的朋友。 |
C.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即使做再简单的事情,他也是难以成功的。 |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做学问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和断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①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 毛 物 多 相 类 者 吾 欲 买 而 代 之 是 不 信 而 欺 吾 王 也 欲 赴 他 国 奔 亡 痛 吾 两 主 使 不 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①鹄:读hú,指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