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的丑闻,舆论一片哗然,消费者纷纷指责不良厂家这种见利忘义、坑害百姓的行为;这一事件更让国人对劣质食品痛心疾首。 |
B.在股市的漫漫熊途中,股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股市利多政策和管理层救市政策的出台,但市场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依旧一跌再跌,连跌不止。 |
C.领导干部自身思想不解放,剖析不深刻,谈何号召、组织和指导?因此,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与否,与新时代改革开放能否进一步深入实在休戚与共。 |
D.历史文化遗产因其稀缺性而具永恒的价值,从各级政府,到民营企业、社区和个人,再到非政府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
下列是对原文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的分析及相关内容的概括,有不恰当的()
A.“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记录历史人物的一大亮点,这种“实录”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显得真实饱满。比如写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除了表现其直率.守诺之长,还着力表现其刚愎.寡谋之短。 |
B.“怒斥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侧面。作为一个侠士,他必然以“言必信,行必果”自高,容不得别人对他的操守有所怀疑。太子的不信任,使得荆轲在临行前一反平素的沉着,在尚未计出万全的情况下,仓促前行,而导致最终的败局。 |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接着就侵犯秦国,提醒秦伯对此现实不能不存戒心。 |
D.司马迁在刻画项羽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刘邦的狡诈,对内奸绝不留情衬其直率、宽宏大度,用范增的多谋、急躁衬其短视、刚愎,故虽寥寥数语,项羽仍显得形象鲜明,富有神采。 |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C.沛公安在? | D.夫晋,何厌之有? |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
C.其意常在沛公也 | D.吾其还也 |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 B.①②/③⑥/④⑤ |
C.①④/②③⑥/⑤ | D.①⑤/②⑥/③④ |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使工以药淬之 |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