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货币政策突出“中性”特征。体现在货币供应量目标定为15%,新增贷款2.5万亿。与2004年相比,从目标值来看,今年比去年初确定的增长17%的目标值少2个百分点,有货币供应紧缩的倾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截止到11月末,广义货币余额为2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4%,大大低于去年的目标值,较今年的目标值也低了1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今年能够达到目标值,那么货币供应较去年相比应该说是适当放松的,而不是收紧。但既然是降低目标值,说明央行并不是要放松口袋,而是要在控制总量规模的情况下,对中长期贷款从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有所放松,从而达到优化贷款结构的目的。
(1)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什么职能?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苏联帮助下,我们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大型项目。
材料二: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最早、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二,据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阅读下列材料:
第30任总统柯立芝说: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31任总统胡佛说: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第32任总统罗斯福说: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指马里兰银行)会不会倒塌。
纽约儿歌唱道: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此时的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2)面对现状,胡佛和罗斯福奉行的经济政策分别是什么?
(3)罗斯福在就职宣言中说:“我们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人民投入工作。”为此他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评价罗斯福新政。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据此,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和中国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重大事件?
(2)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认识。

如何理解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会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