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小说、电影被改编成电视剧。而有的改编者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和原著表现的时代背景、社会本质,存在着误读原著等问题,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为此,国家广电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改编问题进行了规范。
结合文化创新的知识,你认为应怎样进行“红色经典”的改编?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30分)
材料一:我国“十五”期间劳动力就业形势
每年能安排 的就业岗位 |
城镇每年新 增劳动力 |
国有企业下 岗失业人员 |
现有农村富 余劳动力 |
下岗人员构成 |
|
大龄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 |
初级和无技术等级人员 |
||||
700—800万个 |
1000万人左右 |
1150万人 |
1.5亿人 |
均占40%左右 |
约占50% |
注: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人员,而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供不应求。
材料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十六大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材料一(含注)反映了我国目前怎样的就业形势?(8分)
(2)试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2分)
(3)北京市“再就业明星”王兆兰说“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加上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就没有过不了的难关,关键在于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你认为王兆兰的成功经验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什么哲学启示。(10分)
请从国家和劳动者两方面简要回答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辨析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材料一:近年来,江苏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