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首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3)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
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给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你认为三次改革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大方面的措施?任意举出每个方面的内容各两条。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
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的理由是什么?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说明什么问题?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4)指出出现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