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首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3)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近十年间(1889-1899年),美国全国之最大问题,无过托拉斯(一种垄断组织形式)。政府之所焦虑,学者之所讨论,民间各团体之所哗嚣调查,新闻纸之所研究争辩,举全国之八千万人之视线,无不集于此一点。故欲知美国之国情,必于托拉斯;欲知世界之大势,必于托拉斯。…‘托拉斯之初出也,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凡28省(州)之政府发布法律,以禁止托拉斯,华盛顿政府亦随之。幡然卒不可禁,民间组织托拉斯者,易其名而用其实,而发达且日盛一日。……知此物之发生,由于天演理势,相迫使然。愈遏之则其势愈盛,而弊亦愈深。!”
——粱启超《新大陆游记》第26—28页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1)材料一中梁启超描述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势愈盛”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卡斯特罗认为当今全球化时代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朝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二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
唐还在门下省设立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专职谏诤之官,“掌规谏讽谕,备顾问应对”。
——摘编自《唐六典》
“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户部尚书年富的《官箴》《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材料三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对话论天下。
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亲见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希望中共能找出一奈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2005年0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御史台的主要职能。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举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当今重温“窑洞对话”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共和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耻辱的阴影,在左右两派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畸形儿。这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饱受失业和破产的中下层群众对现实极端不满,渴望出现‘救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材料三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德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并概括这些苦果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取得土地”这一行为属性和战胜这一行为的最有效方式。并列举战争结束后为防止类似行为重现所做的重大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的“租让制”属于什么性质的经济形式?与此同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还实行了哪些重大措施?
(3)材料三中的“经济体制”全称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邓小平和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相同认识和品质。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康熙二十七年五月,清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方面……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三级管理制度和元政府在材料一图中的A、B两地创设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根本目的,并概述这一解释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