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在公元485 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动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 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的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 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 料二: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类 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 料三: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 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部分土地),与此同时,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长,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 民的土地,总量就相对减少了。到8世 纪的上半叶,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 《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请 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实施的条件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实施的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3)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后来被废止的原因是 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即发现、选拔人才。“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材料二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以上摘编自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据材料一,分析归纳王安石人才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是怎样实践的。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在人才方面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
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阶级的公民中抽
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
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
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
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
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
“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
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
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仲连:《世界通史》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会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依据材料二选其中③④两幅对联(注意对联编号),分析指出对联反映的事件及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材料五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组织各种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
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
根据材料五,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