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语这样写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其中的一座(见图10),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摘编自“中国网”等
图10承启楼
(1)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启楼堂联反映了哪些传统理念?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
材料三
图14福建地形图(局部)
(2)据材料二,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3)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式样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却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伊拉斯谟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马丁.路德
……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约翰.加尔文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
(2)比较材料四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遥客书
材料二王安石下台后,也常常搞社会调查,常常对自己的新政进行反思,常常独自一人骑驴于林间小路中喃喃自语、疯疯癫癫,心灵的十字架十分沉重。有一次苏东坡去看他,刚想谈及“新政”的得失,王安石就惊问道:“你还要说过去那些事么?”苏东坡只好另换话题。王安石一生写了70大本日记,在日记中也对新政做过反省。
――《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三期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
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主要措施。
(2)请用直线连接左边的变法措施与右边的对应项;并据此概括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特点
市易法居民登记制度
均输法国营零售店管理局
青苗法国家信贷管理局
保甲法国家贸易局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对哪些问题进行反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1)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写下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保证书的主要内容是:
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 |
人口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人均分配收入 |
还贷款 |
交售粮食 |
1976年 |
19户 110人 |
35000斤 |
230斤 |
32元 |
—— |
—— |
1979年 |
20户 115人 |
132300斤 |
800斤 |
200多元 |
800元 |
30000斤 |
(3)材料三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
南海 |
陈启源 |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填上相应的企业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创办于何时? 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
(4)从近代民族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材料二
请回答:
(1)广州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 B.官营贸易机构 |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
(2)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3)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4)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