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江苏省吴江市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吴江人提出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之一的吴江青年王平,几年来带领伙伴们疏浚河流100多条,复垦造田近5 000亩。这位“精卫填海我挖河,愚公移山我造田”的青年农民,正是把“挖泥大王”当作自己的理想。
材料二:近几年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有不少毕业生热衷于大城市和优厚的工作环境,他们胸怀“报国大志”而不愿做一些平凡的工作,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出现了人生设计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为什么说“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2)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在进行人生设计时,应如何从王平的事迹中得到启示,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背景材料: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辨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文化应走向大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
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又什么重要意义?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载下来,流传后世的。钱伟长先生就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却可以。”
材料二: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史官的设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如《春秋》、《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等。
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说明了什么问题?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吸收了往届奥运火炬的优点,又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火炬造型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好传播。“祥云”的文化概念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火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的无穷魅力。
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