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运用上述道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为了提高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悄然兴起的文化市场正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2)你认为如何振兴我国文化事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根据当时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确定了2008年实行“两防”(防通胀、防过热)宏观调控的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受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的影响,2008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一保一控)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下滑,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强力提振经济。
我国政府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过程中,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借鉴世界上成功的经验,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加强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不照搬别国发放消费券、重点注资虚拟经济等办法,而是充分发挥我国的特点和优势,集中财力物力大规模进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任务。
(1)结合材料,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分)
(2)列举2008年10月以来我国中央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并简要说明这些举措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12分)
(3)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尽管遭遇了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达到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对于2008年我国经济总体走势,国家统计局负责人的评价是:“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尽快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们应该有信心,尽早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我们应该有信心,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得益于国家善于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以当前我国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例,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效果。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
(3)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注:同比增长是指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产业增加值反映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1)分析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材料二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再到当前为应对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材料三2009年3月5日,温家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个“核心数据”中,七大“民生指标”非常抢眼。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20亿元促进就业;为企业居民减轻税负约5千亿元;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461亿元……。美国《侨报》对此发表评论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层今年的决策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笃行“为政之要首在利民,为治之道重在安民”。
(3)结合材料三,逐一分析上述民生指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4)从国家职能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家应怎样实施经济职能才能更好实现“安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