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既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就应该是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不应该是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辨析:在我国,人民民主真实性是通过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体现的。
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的主题教育活动。某校高三(5)班的同学积极响应,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
情境一:同学们了解到,时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萎缩,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同学提出,在投资锐减,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花钱就是爱国。
(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情境二:立国先立人。爱国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该班学生搜集到如下一组信息: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时,有91%的本市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遇到老弱病残,91%的本市青少年会主动让座; 81%的本市青少年认同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 但有83%的本市青少年闯过红灯,其中13%的人经常闯,21%的人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
(2)从矛盾观的角度看,同学们搜集到的信息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情境三:同学们在讨论中发现:近年来,以《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仁者无敌》、《特殊使命》、《亮剑》、《夜幕下的哈尔滨》为代表一批红色影视片在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播放,他们以不同的手法诠释了中华民族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广大观众受到强烈震撼。
(3)试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红色影视热播的现实意义。
(4)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请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新时期理性爱国,我们应该怎么做?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影响越来越大。某校高中生以 《 我们与网络 》 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活动一:同学们从中国政府网采集到如下信息: 2009 年 2 月 28 日下午 3 时,百忙之中的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同海内外网友就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人们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进行在线交流。网友们热情高涨,短短两个多小时里,就有 30 万来贴,并有数万手机读者留言。温总理坦言,第一次和网友面对面,感觉“有点紧张”,并表示“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l)整合上述信息,从 《 政治生活 》 角度,探究相关结论。
活动二:为倡导青少年“绿色”上网,同学们决定以“文明畅游网络,快乐助我成长”为中心,自己动手制作班级网页,请你参与。
(2)从中学生学科学习、文体活动、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等方面思考、选择网页内容,并说明其 《 文化生活 》 依据。
网页内容 |
《 文化生活 》 依据 |
|
学科学习 |
||
文体活动 |
||
人际交往 |
||
道德修养 |
活动三:对青少年上网问题,有下述两种观点:
观点 A : “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观点 B : “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 选自“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公益广告
(3)探讨青年学生解决上述矛盾冲突的办法:用 《 生活与哲学 》 知识论证。
2008 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某校高三 (l)班同学就“金融海啸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材料一: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从网上获取了数据并制作成下列图表:
图一:2008 年下半年江苏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表二: 2008 年下半年江苏外贸出口统计数据
(1)结合世界经济形势,请你解读图一、表二中反映的经济信息。( 6 分)
材料二:同学们从《新华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尽管江苏在这场海啸面前也无法独善其身,但其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好的。在江苏加工贸易密集度最高的昆山,2008年全年倒闭的企业只有37家,远低于浙江全年注销 2.2万家、广东关闭9000多家企业的比例。在探究金融危机何以对江苏的影响较小时,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席话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九十年代,在我们外企、民企发展不足的阶段,我们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到我江苏落户,我们都欢迎。现阶段我们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时代,我们即时提出“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方针,即要求外企和民企对我都要有所“得”,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2)请你根据材料二,说明从“但求所在”到“但求所得”所蕴涵的经济意义。并说明江苏正确处理“所有”、“所在”、“所得”之间关系的辩证法依据。( 8 分)
材料三:同学们了解到:在这场来势凶猛的金融海啸面前,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纷纷表示要与国家站在一起,共克时艰,共度难关。
(3)为共同携手应对难关,请你说明作为消费者应有的政治视野? ( 4 分)
2009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某校高三(1)班同学将“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调查”作为小课题,开展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
第一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受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校园里蔓延。
(1)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同学晓之以理,说明“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蒋方舟现象”在校园中争论很大。经上网,同学们得知“蒋方舟现象”,争论的导火索是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08年参加了高考,虽然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但仍然因清华大学承诺对其降60分调档而录取。自主招生考生一般可加20分参加录取排序,破格获加60分全国较少见。新闻甫出,引起一片哗然。同学们对此形成了正方、反方两派意见。正方:蒋方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清华降分录取是招生改革的一个成功例子,无疑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培养人才。反方:清华降分录取的举动是严重违反教育资源公平竞争的原则,蒋方舟这样做有点投机取巧并侵害了别人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权益。
在素质教育之下,应该如何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呢,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
(2)请你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对此“进亦忧,退亦忧”的观点进行评析。
相对于高考而言,自主招生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可如何避免所谓的“黑幕”、“权钱交易”,让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不拘一格选人才”?
(3)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为高校自主招生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