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识。”请回答:
(1)什么是意识?(5分)
(2)从上述材料中说明,意识的根源是什么?(5分)
(3)上述材料中表达的意识是否是正确的意识?为什么?(10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材料二:1979年,在我国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成了15%、51%和34%。
材料三:
我国工业化水平

(1)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三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山绿了眼红了”》中报道:吉林市永吉县农民勒万仁几年前与村里签订了荒山承包合同。经过勒万仁的辛勤耕作,荒山披上了绿装,且初见经济效益。但村委会却眼红了,在承包合同未到期的情况下,单方毁约,要收回承包的荒山。勒万仁为讨回公道,诉诸法律,后胜诉。
请根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勒万仁与村委会签订的是什么合同?其含义是什么?
(2)村委会单方毁约行为为什么会败诉?
(3)勒万仁的胜诉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韩、日三国三大产业的状况

(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结合图表指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及原因。

辨析: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所以,我国必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全力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材料一: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友谊、和平、合作、发展是北京峰会的主题,也是推动中非和谐关系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作为峰会两项具体成果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则是“凝聚了双方的共识”的“纲领性文件”,中非以政治文件的形式宣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材料二: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逐步对近30个最不发达非洲国家的190个税目的输华商品实施免关税政策,使去年相关非洲国家受惠商品的对华出口额增长1倍以上。据坦桑尼亚《今日报》报道,得益于中国对非洲的免税政策,2005年该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150.1%。
材料三: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南北发展的差距加大。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大力增进南南合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共谋发展。中国一向重视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对非洲不发达国家的部分输华商品实行免关税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2) 运用联系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所体现的哲理。
(3)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我国有什么经济和政治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