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 A.行中书省权力过重 | B.强化地方政权的职能 |
|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D.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A.《春秋》(鲁国史书) | B.《尚书》(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
| C.《论语》 | D.《道德经》 |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一思想主张出自
| A.道家 | B.儒家 | C.法家 | D.墨家 |
《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 A.反对 | B.赞同 | C.听其自然 | D.主张适当改变 |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