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司”与汉代的“三公”
①都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②行政级别相同
③权力大小不同 ④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
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 B.奖励军功 | C.重农抑商 | D.推行县制 |